潘茂名

潘茂名

潘茂名(公元290年—373年),西晉永嘉年間(307—313)末處士,今廣東省茂名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半山腰潘村(傳說為當今的亞盤村)。一日入山,遇老人對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頗解此耶”?對曰:“入由蛇竇,出似雁行”。老者異之,勸令學道,授以長生夜視之術。從此,潘茂名便在這裡“朝汲泉於此山,暮洗術於鑒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於煉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丹藥,在粵西一帶特別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高州有多處廟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來。 潘茂名不但是嶺南道教的先驅,他與古代先賢神農氏一樣,德高望重,讀易明詩,雲遊四方,遍嘗百草,懸壺濟世,煉製丹藥,救治當時流行瘟疫,救活眾多百姓,深受粵西人民敬仰,為世世代代傳頌。晉代太熙元年(公元290年)隋朝開皇18年(公元598年)設立茂名縣,是以潘茂名之名命縣名,用以紀念潘茂名對粵西人民之恩德。唐貞觀8年(公元634年)又用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貞觀6年才改高州為南宕州)為潘州。孔鏞、屈大均等人均有作品以緬懷潘真人。在中國歷史上以姓命州、以名命縣是否有先例,筆者未有考究,但可以肯定從古到今都屬罕見。

基本信息

神話故事

西晉末,在今高州一帶有位道士潘茂名,他學易明詩,治病救人,後得道成仙,於西山(今高州觀山)駕石船飛升仙遊而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活動過的地方叫茂名。歷史上的潘州、茂名縣,今天茂名市名的由來,無不與之陳陳相因。

成化元年

1465年,任高州知府的孔鏞還撰了《潘仙坡記》,立於“高涼郡東”,說“潘茂名學仙煉丹於此,尚存石船丹灶,今蔽於榛穢中,故名其坡曰:“潘仙坡”。明知縣胥學韶曾於此建“仙跡亭”。明崇禎十年(1637),知府姚繼舜更辟坡擴亭。亭首有丹灶遺蹟,土微突起而堅硬,有二穴,穴口大如盆。據傳,穴洞若被坭土雜物填塞,次日晨則完全消失,依然空洞如故。後廢,換以磚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灶,高約九尺,寬約六尺。丹灶旁有一大石塊,以磚砌基礎承了起來。那便是石船的遺蹟。今高州城東門冼太廟左側仍有潘仙祠。丹灶已毀。

明代萬曆年間,高州知府張邦伊有詩詠潘茂名在潘坡煉丹的《潘坡丹灶》:

地有東郊勝,溪山信可夸。

偶來因問俗,何意覓仙家。

洞倚千尋古,爐蒸五尺霞。

至今流水上,時或見桃花。

明萬曆年

曹知遇等纂修的《高州府志》記載有:“晉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弈棋,立觀久之。道士曰:‘子亦識此否?’對曰:‘入猶蛇竇,出似雁行’。道士可其說。因語之曰:‘子頂骨貫生門,命輪齊日月,腦血未減,心影不偏,修煉則可輕舉’。授以黃精不死之方。遂於東山煉丹而上升”。“後千有餘年,孔鏞來守高涼”,遇此仙人潘茂名於筆架山,因而在筆架山上創建了一座“潘仙亭”,以資紀異。並賦《石船丹灶》詩曰:

共說丹砂可駐顏,仙翁何不久人間?

石船蘚合年年在,丹灶雲封日日閒。

亭宇已成新歲月,乾坤猶自舊江山。

我來欲問長生訣,遼鶴何時海上還。

清初

“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志士寫的《廣東新語》卷五“石語”篇,記載有《石船銘》:

高州潘仙坡有一石船。中污,兩端微起若荷華葉。長八尺有半,廣四尺。又有石篙一,在雲爐洞,長二丈許。相傳為潘茂名真人遺物。予有《石船銘》云:

至人餐石,以剛為柔。

至人乘石,以沉為浮。

風將氣御,水以神遊。

芙蕖一瓣,泛泛如舟。

虛無之滓,為爾長留。

屈大均又有《後高涼曲》詠“潘仙石船”:

不見仙人駕石船,鑒江秋水正連天。

石篙撐折三千丈,愁絕蓬萊路渺然。

石船經過多年風吹雨打,面目漸起變化。後被託兒所埋於地下,在建新樓時挖起破碎。現僅存一碎塊,長約二尺,寬約一尺余,置於冼夫人廟門階前。

“潘坡丹灶”和“石船蒼蘚”,是舊“高涼八景”中的兩景。歷代不少騷人墨客,對石船丹灶曾留有吟詠。如明鄭阜義詩:

仙家雞犬去無存,丹灶空餘火不熅。

萬古靈蹤何處覓,淡煙荒草暗孤村。

短棹孤帆遠遠開,潘仙何處問蓬萊。

如今化作滄浪石,春雨年年長綠苔。

相關傳說

潘茂名傳奇

相傳潘茂名在提煉丹膏時,對煉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講究,不用受到污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別清純的龍泉水。為此,潘茂名在他的草藥種植園內(即今高州城東門外的荖園村),開鑿了一口水井,讓它與龍山水脈相通,使井內流出的都是龍涎之泉,專門用作煉丹之用。潘茂名升仙之後,這口古井就留了下來,後人稱之為“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輩之意。宋《太平寰宇記》有載:“潘真人煉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試之,與諸水異。力士奏取其水歸朝。

傳說潘茂名上東山取藥,下潘坡煉丹時,煙通鑑江西岸觀山上的玉井則為白煙;煙通觀山稍北一里仙井嶺上的金井則為黃煙。觀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飛升處,故又名升真岡。“山舊有升真觀,既圮,石香爐猶存。明太守張邦伊即其遺址建觀山寺。寺右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淪榛莽。崇禎二年(1629),邑人李為相睿復,構亭於其側,以志靈跡”(見《茂名縣誌稿(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觀山之東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清高州知府蔣應泰有《觀山懷潘仙詩》,雷州參將潘拱宸也有《觀山懷潘仙詩》,署分巡道文星瑞:《觀山有懷潘仙詩》等,均見於舊《高州府志》或舊《茂名縣誌》。

與觀山隔江相對,有“仙易亭”,亦是紀念潘仙的遺蹟,今已不存。清阮元監修的《廣東通志》,對仙人潘茂名也有記述。

雲遊中國拜道士為師

潘茂名年少時好遊玩,不治家業,常覺得自己所居住的南越偏僻蠻荒, “欲瞻中國之盛”,於是在西晉永嘉年間束裝起行,一路往東北而去。經過新都(今浙江淳安縣)石室,遇兩道士對弈,於是停下觀看良久,其中一道士問潘茂名:“子亦識此乎?”潘茂名回答:“入由蛇竇,出似雁行。”道士覺得茂名頗有悟性和慧根,贊其“若能修煉,可以輕舉”。潘茂名當即拜道士為師,於後山學習煉丹和養生之法,一晃便是二十年。後有郭道士入山,對茂名談起當時南北分裂、未能一統的形勢,潘茂名再次萌生雲遊中國的意願,於是辭別道士,背起行裝來到東吳。

在建康(今南京),潘茂名聽說茅山道士張玄賓 “善談虛無,廣懷道法”,於是前往拜謁請教。張玄賓乃當世奇人,少時曾考取秀才,最初在河南湯陰西河拜薊公為師,學習服食之法,後到登封少室山拜樊子明為師。樊子明向他傳授了“遁變隱景”之道。張玄賓曾接受十六國時期石世龍(即石勒)之聘,輔佐他建立了後趙王朝。但是張玄賓覺得此舉“雖應天數,終為亂世”,於是借屍解遁回少室山(道教有屍解仙之說),後領玉帝敕命,到華陽司職雨水之官。張玄賓見潘茂名誠懇意堅,加之十分聰慧,於是向他詳細解說、傳授道家虛無思想和玄學理論。

潘茂名與張玄賓交往多時,已深得道教精義,於是便辭別張玄賓欲返故里。玄賓對潘茂名說:“你的家鄉水患無妨,但旱災時有,我司職雨水,可幫助你。我知道高涼一帶有一山泉名龍湫,若遇大旱可於洞中祈禱,馬上應驗。”

朝廷“賜改高興地曰茂名”

潘茂名回到家鄉後,喜愛東山(史載為高郡主山,即今高州城東一帶的群山)峰巒起伏,蔥鬱青翠,於是在此隱居修煉。後屢次大旱,潘茂名便帶鄉民往龍湫岩祈雨,果然靈驗,每次都能很快就普降甘露,解除旱災。鄉民感念潘茂名恩德,把東山稱為“潘山”。有官員把潘茂名事跡上奏朝廷,朝廷屢次徵召潘茂名為官,他都不答應,表示願一生在民間盡能力救治百姓疾苦。因此朝廷“賜改高興地曰茂名,以彰功德”。

從此潘茂名便在當地習靜,“朝汲泉於此山、暮洗術於鑒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柰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於在這裡煉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的丹藥,為粵西一帶特別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相傳潘茂名在高城西的觀山修行20多年,白天上山採藥,晚上治《易》明《詩》,修道煉丹。”東坡(城東鎮頭嶺)燒火,西山觀煙“的傳說和”觀山“之得名是由此而來的。

紀念潘茂名

邑單人潘江在《潘仙賦》云:“出入二語,頓悟元機、道德千言、翻為剩義、此殆鳳緣,於是攀薜蘿辟荊杞,丹灶煙飛、石船風起……。”這就是潘茂名研究出處方用丹灶煉丹,用石船研藥救治百姓的故事,至今仍傳為佳話。

明代人們喜愛道教,高州建於明代遺蹟特別多,計有升真觀(已圮)、玉泉庵、潘仙祠、石船丹業(已圮)、玉泉井、思乾井、清虛觀(與改作室蓮庵、三元宮(已拆)、域隍廟(已拆)東嶽廟(已拆)、火神廟(已拆)、文昌閣(已拆)、文昌樓(在雲爐)等。

除了高州城有多處地方供奉崇祀潘仙外,《茂名縣誌》還載:曹江甲子坡梁姓居民曾建潘仙廟紀念潘茂名,每年三月二十四日潘仙涎則隆重祭祀。高州城廂(城郊農村)也曾創立潘仙會、以重陽赴觀山虔祀,飲酒登高,有辟茱萸之意。相傳:“潘仙為一縣之主,每年盂蘭勝會,縣役迎仙主其事,乃相沿日久”。

潘茂名的道家思想

從《神仙通鑑·潘仙全書》一書可知潘茂名屬丹鼎派,篤信靜虛之說,煉丹上升之旨,其道家思想均出自“清靜”,“心印”二經。他認為:“上藥之品即神、氣、精。他強調他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一得水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化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這是道教內丹的理論。

潘茂名也十分重視外丹,主張用鉛汞配以其他藥物作原料,放在爐火中燒成丹藥,分點化、服食二種、初步煉成的叫“丹頭”,只作點化用,繼續再煉,便成為可服食的丹藥,俗稱“仙丹”。

據記載:潘茂名“愛東山峰巒起伏,隱以煉丹自養”。為了驅除瘟疫。治病救民,他曾先後煉成了“大還丹”、“小還丹”“九轉金丹”,至現在民間還留傳潘茂名的萬應靈丹方法。

高州潘仙觀 高州潘仙觀

但願今人能學習潘茂名精神,宏揚潘茂名高尚品德,為廣大人民作奉獻。

“茂名”的傳說

相傳在東晉年問,高州城一帶地勢低洼,洪水禍患。有道士潘茂名,立志建造一隻堅固的石船,拯救黎民百姓。

潘茂名是一個很有毅力和決心的人。為了實現他的志願,他背上了沉甸甸的採石工具,南回北轉,日夜不辭勞苦,走遍了附近幾百個健峭的大山。後來,他終於在“大石嶺”找到了能造石船的潔白無瑕、堅硬如鋼的花崗石,頓時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讚嘆道: “多美的石塊啊,百姓有救了!”說也奇怪,他的話音剛落,忽然一陣狂風吹過,面前閃出一道白光,緊接著“轟隆”一聲巨響,山崩地裂,泥土飛滾,沙浪泥霧交織成的帷幕,徐徐拉開。他揉

了揉眼睛,只見前面擺著一塊光亮潔白的大石塊,他高興極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大石板抬了回來。花了兩年多工夫,他鑿成了兩隻石船。第一隻作母船,第二隻作子船。但見那石船雪白如銀,光澤透明如水晶,形狀如荷花瓣。那母船長八尺,寬四尺,子船略小。此外,他還鑿了一根二丈多長的石船篙。說來也真是奇妙,石船雖然很重,但在水中卻來去如風,載人多時它變大,載人少時它變小,無論載多少人或多重的東西,它都不會下沉,猶如蓮花瓣在戲浪。從此之後,潘茂名再也不怕洪水了。每當洪水發生時,他便撐著石船把災民救出來。

高州城東有座“龍山”,四季如春,山青水秀,景色幽雅,潘茂名就在這個山上修煉。此事被南海龍王知道了,十分惱火。他約齊了四海龍王,去奪潘茂名的石船。一天深夜,龍山附近突然出現了一場破天荒的狂風暴雨,上游特大山洪暴發,龍山傾倒。潘茂名知道事情不妙,便立即坐上那隻母石船飛騰而起,停在半空。剎時間四海龍王張牙舞爪地撲了過來。潘茂名揮動又長又重的石船篙沉著應戰。只見白光閃閃,霹靂一聲巨響,石船篙掃在四條

老龍身上,船篙當即斷作兩截,四條老龍劇痛難忍,急忙飛竄逃命。潘茂名隨手將拿在手中的半截石篙向南海龍王擲去。老龍嚇壞了,不顧一切地遁水而逃。這半截石篙跌入了雲爐洞。洪水退後,那母船在空中停了半個時辰,因沒有石船篙,便徐徐落在城東的一個小山丘上。後人稱此地為“潘仙坡”。那子船也飄落擱淺在“不要洞”附近。潘茂名見狀,高聲道: “龍王已怕,貴地無憂,不要則棄,棄了罷!”那子船頓時化作一塊岩石,潘茂名也升仙

去了。從此之後,四海龍王再也不敢到這一帶地方興風作浪了。

高州潘仙觀 高州潘仙觀

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為民除害,就把他住過的山叫做“潘山”,把附近一帶地方稱為茂名。有人還作了石船銘流傳於世:“聖人餐石,以剛為柔;聖人乘石,以沉為浮。風將氣御,水以神遊;芙蕖一瓣,汛汛如舟。虛無之滓,為爾長留。”鎮南大將軍馮游還以道士姓名建潘州茂名縣,其址就是如今之高州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