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潘益生(1890~1968) 原名潘日福,人稱潘大武生。2月14日出生於莊河(今莊河市)徐嶺鎮楊樹房村曲屯一貧苦農家。自幼父母雙亡,兄妹5人相依為命,7歲給地主放豬,生性剛強,地主打罵從不哭泣。放豬之暇常跑到縣邑拳房窗外偷學武術,並在山上邊放豬邊練,終被拳師發現,破例地予以免費教授。
其他
1901年農曆三月初三小寺廟會,潘益生因看河北梆子戲武打著迷,把豬群扔在山上而被地主追打。他躲進戲棚“大衣箱”,戲班人見他可憐而供飯留宿。翌晨他跟武角們一道練功,班主見他少年英俊、天真可愛,認為是個學短打武生的好“坯子”,便將他收留為徒。從此,他開始了戲劇藝術生涯。
潘益生在天津進入戲劇科班,拜田洪如為師,9年後,成為武生大科,深受師長器重,逐漸成了該科班的佼佼者。20年代,潘益生在京、津、滬及東北一帶很有名聲,被上海評為三等演員,曾到朝鮮新義州、菲律賓呂宋島演出。他武藝高超,但不圖錢財。一次,山東軍閥張宗昌看完他的戲要重金相聘,被他拒絕,張宗昌竟惱羞成怒下驅逐令,他只好跨海回到大連。在大連、金州一帶,武生筱麟童和他唱起了對台戲,他以絕技壓倒對方。回莊河時,沿途各地無不接他前往演出。時有二十里堡人何金翠、何金玉和山東人李雲清、李翠仙等加入,他的戲班陣容強大、戲碼繁多,到莊河越唱越紅。
1928年,潘益生和范幼亭等6人在海城成立了“六合班”,全班160餘人,他任管事。當時,“六合班”在遼南名聲大振。30年代初,張學良在營口修建的“楞嚴寺”金身開光、和尚受戒時,邀他等4個戲班4台同唱7天大戲,獨有他的戲台前人潮如海,掌聲如雷,演出效果異常強烈。從此,他更是美名遠揚,來聘者應接不暇。“九·一八”事變,潘益生激憤難遏蓄鬚罷演,回鄉務農。1937年,偽縣長王鳳鳴在莊河搞起“協和劇團”邀他演戲,他嚴詞拒絕,偽縣長惱怒,派人抓他做勞工,他操起武術器械要和來人拚命,日偽人員深知他不怕死,悄然溜走。
解放後,潘益生雖年過花甲,但出於對新社會的熱愛,積極操辦成立業餘劇團,並為之排戲。1959年,莊河評劇團聘他為武術教師。他不服年高,憑廣博豐富的戲曲經歷和頗有真知灼見的藝術才能,認真負責,授藝無私,為莊河戲曲事業灑下了汗水。
1961年,潘益生應邀到旅大市評劇團。他為評劇《義和團》設計的武打場面,驚險逼真,深受觀眾好評。他曾任莊河縣第一、二屆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古典戲被禁演,他自動辭職,臨走時深沉地說:“古典戲曲是我們中國獨有的,不能讓它失傳啊!我有一些做戲口訣,等用著時你們把它傳下去吧”。
1968年8月24日,潘益生與世長辭,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