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語文中有一個對聯題,一下子考倒了不少學生。為了給學生們增補楹聯知識,學校邀請潘文杰老師再度出山。時任校長韓中玉說:“學楹聯,既能開啟學生智慧,又能直接為高考服務,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一定要辦好。”他要求潘文杰在一、二年級各班輪流講對聯。是年濰坊市楹聯藝術家協會對全市中國小楹聯教育情況進行調研,確定該校為“濰坊市楹聯書法教育基地”,潘文杰被任命為基地副主任,兼專職楹聯教師。
就這樣,潘文杰回到了久違的課堂。他利用有線廣播按年級給學生上大課,利用自習時間給學生上楹聯寫作課,還在各教學班中建立楹聯興趣小組,在講楹聯知識中穿插詩詞知識和書法講座。節假日是潘文杰最忙活的時候,有不少的學生來訪,於是,他的家又成了“教室”。一天,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交給潘老師一副對聯:“父很睏乏唯兒省,深藏心底;娘多辛苦獨我知,未掛嘴邊。”潘文杰在與其交談中得知,曉明家住山區,父親常年上山開採礦石,母親耕種著土地,家中生活清苦。潘老師覺得該聯有些籠統粗淺,還可以深化,就啟發道:“你父母睏乏、辛苦,表現在哪裡?為誰為什麼這樣辛苦?”李曉明說:“我明白了”。後經幾番修改,他交給潘老師這樣一副聯:“生活咋辦?娘獨種地,汗灑東西南北嶺;學費何來?父自夯石,疼及手肘背腰間”。該聯後來被北京《對聯》雜誌刊用,榮獲學生新作二等獎。
潘老師從此看到了自身的價值,更感到自身的責任,他的勁頭更足了。他建立了“楹聯稿箱”,在箱上貼出出句及要求,要學生寫出對句投入箱中,並利用業餘時間找學生改聯。他創辦的《校園聯語》從組稿選稿,到賞稿改稿出刊一系列細緻繁雜的工作,都是潘老師一人承擔,他從未有過怨言。2005年10月,神舟六號升空,他會同語文組老師組織了“神六杯”楹聯大賽。潘老師從近兩千副聯作中選出80餘副,其中54副被《濰坊楹聯》刊用,26副被北京《對聯》雜誌刊用。
有耕耘必有收穫。該校學生在全國楹聯賽事中有260餘副楹聯作品獲獎,學生劉修禧等六人獲得《對聯》雜誌“聯海新舟”全國“百優學員”稱號,王煥玲等七人分別獲得《對聯》雜誌學生新作一、二等獎。
“好雨潤楹花,楹花怒放出新景;青葉扶幼筍,幼筍成竹畫滿天。”潘文杰老師的這副聯作充分表達了一位楹聯教師的奉獻精神和對楹聯事業後繼有人的喜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