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萍

潘建萍

潘建萍,1945年出生,青田縣建萍電站董事長。潘建萍有著深厚的中國情結,她說:“如果要問我的根在哪裡,它不在奧地利,而是永遠在中國”。“做事先做人,既要注意對新事業的追求,更要注重對自身思想境界的修煉。”這,是青田縣女華僑中的優秀代表——潘建萍的寫照。是時代鑄就了她非同一般的意志、品格和魅力,並時時顯現出她智者、仁者、行者的獨特本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潘建萍1979年出國經營餐飲業,現為奧地利婦女聯合會副會長和旅奧青田總會副會長、青田縣婦女愛心俱樂部副會長。

潘建萍 潘建萍

1995年,事業有成的她抱著回報祖國和家鄉的赤子情懷,與丈夫一起回到家鄉青田參與經濟建設,先後建造了煥恩電站、建萍電站等多座水電站。她關注公益事業、關愛弱勢群體,先後為祖國和家鄉捐款達150萬元。

2005年身為奧地利籍華人的她獲得了由公安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2009年11月,潘建萍高票當選為青田僑界“十大傑出女性”。

人物經歷

潘建萍女士1945年出生於青田縣鶴城鎮,1979年遠赴奧地利經營餐飲業。由於她勤儉持家、善良賢淑,經過幾年艱苦奮鬥,餐飲店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在當地華人界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在潘建萍的身上,我們更多的是聽到、看到、感受到她的善良和熱心,她總是把無私奉獻和樂於助人看做是人生的樂趣。上世紀80年代,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對中國公民實行免簽入境。當時從經匈牙利來到奧地利的中國公民較多,部分僑民因暫未與在奧地利的親友聯繫上而舉目無親,日常生活陷入困境。在這個時刻,潘建萍毫不猶豫地向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時,她的餐館成了這些同胞們最溫暖的家。在這個臨時組成的大家庭里,每餐都有30多位剛剛相識的“家庭成員”在這裡吃飯,而且他們全部被妥善地安置在潘建萍夫婦的三間房子裡。在潘建萍眼裡,無論是來自祖國何方的同胞,只要有困難需要幫忙,她都熱心幫助、盡力安排。

由於潘建萍的熱心助人、善良大度在奧地利當地廣受好評和肯定,不久,她順利當選奧地利婦女聯合會副會長和旅奧青田同鄉總會副會長。她積極主動地參與社團的各種活動,協助大使館做好國內代表團來奧地利的接待工作,期間努力當好後勤總管的工作。在尚未回國創業發展期間,每逢國內發生自然災害,她和丈夫楊煥恩總是積極組織募捐活動並帶頭捐款。

1995年,本著回報家鄉的赤子情懷,潘建萍將事業的重心轉移到了國內,她回到家鄉青田,與丈夫共同投資1200萬元,興建了麗水市第一座外商獨資企業——煥恩電站。後來,又陸續投資建設了坑口一級電站、坑口二級電站、建萍電站等幾座水電站。其中,煥恩電站被評為浙江省優秀外資企業。由於經營有方、善於管理,她國內的事業也和國外一樣,做得一帆風順。

在祖國、在家鄉,潘建萍熱心助人、慷慨賢淑的本性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十幾年如一日為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貧困學子和弱勢群體捐款捐物。多年來,她先後為青田甌江大橋、太鶴大橋、華僑歷史陳列館、縣希望工程及“5·12”汶川地震災區等捐款達150多萬元。

身為女人,潘建萍深懷慈母之心。1999年和2000年,她先後在瑞安和青田收養了兩個失去父母的女孩,其中一個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潘建萍出錢為小女孩做了手術。這樣,兩個原本舉目無親的孤兒出落成了美麗大方的大姑娘,還分別成了大學生和中專生。她們和潘建萍夫婦及家人一起幸福快樂地生活著,是這個大家庭里不可缺少的成員。潘建萍有三個兒子,但她花在這兩個女兒身上的精力遠比兒子多得多。

無私的付出總有回報。多年來,潘建萍的一言一行感動、感染著身邊的人,更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充分肯定。2005年,身為奧地利籍華人的潘建萍獲得了由公安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據了解,麗水市外籍華人中獲得該永久居留證的寥寥無幾。同時,她先後當選為省婦代會代表和麗水市婦聯首屆委員;2009年6月,大家一致推選她擔任青田縣婦女愛心俱樂部副會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11月僑鄉青田開展的僑界六類“十傑人物”評選活動中,潘建萍以高票成功當選青田僑界“十大傑出女性”。

潘建萍並沒有因為榮譽的增多而放棄追求,相反,她卻因此而變得更加從容和淡定,也更加主動地參與社會的各項公益活動中來。2005年“六一”兒童節期間,當她得知位於灘坑庫區的北山鎮中心學校的孩子們還沒有校服的情況後,主動提出為全校幾百名學生每人捐贈一套校服;除了孩子,她的心中還裝著貧困的老人們。又是重陽節,她主動找到有關部門,出資幫助4位生活困難的老人完成了心愿。

在潘建萍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她對丈夫、對家庭的摯愛,感受到了對公益事業、對需要幫助的人的關愛,感受到了她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她說,在今後的日子裡,她會與先生及家人更加熱心、積極地參與祖國和家鄉的經濟建設,為僑鄉人民的美好明天添磚加瓦。她也會一如既往地幫助她認為需要幫助的人,給別人帶去溫暖。潘建萍是奧籍華人,卻有著深厚的中國情結,她說:“如果要問我的根在哪裡,它不在奧地利,而是永遠在中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