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潘康時(1881—1943),字怡如。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塾讀有年。
生平
1904年投湖北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四十一標當兵。1906年,考升哨長,兼教新兵。1906年,考升哨長,兼教新兵。
1908年12月,與楊王鵬、李六如、王守愚等在軍中組織群治學社,借講學為名以反清,社員達600餘人。旋升任一營左隊隊官,移學社機關設於隊部。因擬利用長沙饑民搶米運動起事,為黎元洪偵知後查禁,潘等乃另組振武學社,機關仍設於隊部。以言行張揚,又為黎元洪所知,責以“放縱士兵,組織團體”,將其撤職。乃出走日本,人大森體育學校習軍事。
1911年夏回國,在北京、保定一帶從事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後返鄂,時漢口已失陷,潘由下游渡江至武昌,謁都督黎元洪,報告京漢沿線清軍軍情,提出反擊方略,黎委為顧問。漢陽失守,潘為護理總司令蔣翊武襄助軍務,並召集舊部,組成200餘人“奮勇軍”,由青山渡江,經倉子埠進入黃陂,活動於長軒嶺、河口一線,以擾清軍後路。南北和議成,潘既不欲助蔣翊武、王憲章、楊王鵬等反對黎元洪、孫武,亦拒絕黎元洪委為混成協統領的任命,去北京任陸軍大學日文翻譯。
次年7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潘南下與詹大悲、王國華、王憲章等活動於武昌、安慶、上海等地,組織軍事討袁,在蕪湖作戰失利,突圍返滬。1914年春,偕王憲章、詹大悲再赴日本,與先期抵日的董周威(必武)、張國恩探討革命大計,旋加入中華革命黨。不久,隨王憲章,詹大悲歸滬,旋又隨董用威(必武)等回漢。運動軍隊討袁,屢敗屢起。護法亡命辰州,間道歸漢,以勞累過度咯血不止。
1921年,與潘正道、董用威、詹大悲、王守愚等,率援鄂川軍,與直系軍閥王占元、蕭耀南部作戰大半年。次年,陳炯明叛變,潘出任何成濬部參謀長,協助許崇智討伐陳、林(虎),率輕騎出饒平,以少數人卻強敵之襲擊。孫中山提出“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潘竭誠擁護。
1925年,因積勞成疾離隊,寓武昌養病。北伐軍興,任湖北特種委員會委員,佐董用威工作。漢口既下,任湖北省政務委員會委員。1927年春,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改任湖北省公礦局局長及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監察委員,在對日本出售大冶鐵礦礦砂問題上,義正辭嚴要求日方必須按國際市場價格付款,日人折服。
1927年12月17日,與李漢俊、詹大悲、危浩生一道被桂系軍閥胡宗鐸、陶鈞逮捕,李危詹相繼遇害,潘由朋友何成濬保釋。次年2月初去滬養病,因利用社會關係,掩護上海中共地下工作人員,於1934年再次被捕,又經何成濬保釋回漢。
1936年,抗日戰爭爆發,潘婉謝何成濬赴渝之請,鼎力支持中共黨人陶鑄主持湯池訓練班,培養敵後抗日幹部,並任教軍事課程。武漢淪陷後,潘回鄉養病,仍抱病贊助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
1942年12月26日病逝。
評價
1943年3月19日《新華日報》以《辛亥革命老前輩潘怡如先生病逝》為題,報導其生平事跡。1944年3月,董必武有《哭潘恰如》七律四首,贊雲“薑桂性成彌老辣,雲霧交契愈輕柔”,並訂正、手書董覺生所撰《潘怡如先生墓表》。潘抗戰前早系中共秘密黨員,因一直未暴露身份,鮮為人知,建國後,中共領導人董必武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