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山
柏山其實並不高。從尚仁村沿山道蜿蜒而上僅需兩刻鐘即可抵達。山道兩旁,林木蔥蔥,別有一番情趣。進殿入口,有一天門,竟與方岩天門有幾分相似的險峻。山頂有30餘畝平地,遍長木荷、松樹等雜木,柏樹倒寥寥無幾,尤值一提的是這山頂上居然有一清泉,長流不息。柏山主殿供奉潘國詔塑像,上書柏山大帝,周邊伴有羅漢殿、天王殿和觀音閣。站在山頂,眺望四周,花街、城西及東北邊的群山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柏山殿
柏山殿為何最早建在三嶺頭處?原來,潘國詔的爺爺潘景韶為當時精明的生意人,在杭州開有米行,家境殷實,樂善好施。他不僅在老家蓋了氣勢恢宏、精緻典雅的敬業堂,而且在他處購置山地。“山嶺頭外一匍蟹,盲眼做中蹺腳買”,民謠說的就是潘國詔的爺爺在山嶺頭外買了一塊蟹鉗形墳地。民間有傳,潘國詔的官是從爺爺的墳地上印來的。不過,如今潘國詔的故居,因年久失修,梁腐棟折,斷垣殘壁,一副破敗不堪的模樣,雖已列入我市文保單位,但因經費匱乏,任憑風雨剝蝕,岌岌可危,不禁令人唏噓感慨。個人簡介潘國詔為官清廉,百姓稱之為“潘青天”。直隸任內,因地近京畿,士官要員來往如織,凡要供應轎、馬雜務,雖王公大人,一律循例辦事,決不獻媚取寵。家中僕役外出,有苛索民間財物者,便以鞭笞示儆。就是署內胥吏門丁、皂役,如有貪贓枉法行為,雖數目幾微,亦責革不貸。國詔喜歡知書達禮人士,如有德才兼備的,就破格提拔錄用。道光中葉,鎮江知府崔光笏、金衢嚴道董公等,都經國詔親手栽培,名重一時。端木國瑚《過交河潘雲留令此邑》中寫道:“美政長官聞飲水,豐年民裕見登場,愁看此地連畿輔,多緩徵徭惠一鄉。”據村民潘振法介紹,當年潘國詔為使交河有個好的收成,他專門從老家永康請了20個做踏水車的木匠,大大減少了乾旱給當地帶來的損失。“壬辰告養,歸滄州,諸名士餞行以詩二百四十餘首,裝錦篋四函以內,卻不接受,再送再推卻,最後才含淚受之。還說予諸君無好處,即以為可人,亦為分內事,但願諸君於予去後,守典奉法,為國朝良士,足矣。”告老回鄉時,除書籍、筆硯和簡單行李外,別無他物。在家不用婢僕,只是一子一孫隨侍左右。上世紀50年代,尚仁村村民潘永德曾在滄州當兵,當地有一“青天殿”,內中供奉的神像居然是潘國詔,可見潘國詔在當地做官時政績的了得。
個人簡介
人生經歷
潘國詔不僅政聲丕著,更是當時不可多得的才子。早年在為諸生時,就為儀征阮元所賞識,認為他是當時超群拔萃的人才,與東陽盧炳濤、徐大酉,浦江張汝房,並稱為“四先生”。他的《題金陵方曉六秀才鬆化石圖》,在鬆化石收藏界已無人不曉。“松之貞也可棟樑,石之堅也宜柱碣。胡為寂寞深山中,肖以妙墨誰省識?赤松黃石兩茫茫,還君此圖三嘆息。”古韻幽幽,躍然紙上。他的《題崔白健翮鏖風圖》 :“崔君磅礴真畫者,解衣一掃仗毚毫。畫風得勢先畫木,刁寥萬竊爭怒號。一鳥摩雲整逸翨,愁胡側目唬猩猱。收縮遠勢歸尺咫,匹練好有蒼天高。”同樣充分印證了作者高超的作畫理論功底。1809年,他在慶雲縣做知縣時,與邑紳崔旭重修《慶雲縣誌》。與上次修志相距129年,是慶雲縣有縣誌以來修志間隔時間最長的一次。他歷盡艱辛,以更加完備的體例使慶雲縣的歷史得以續寫。1835年,在他歸養兩年後,與應曙霞共同纂修了《永康縣誌》,同樣為我們永康做出了貢獻。國詔一生著有《春星堂詩文》若干卷,可惜他的詩文集被幼子燮元前往廣東赴任時帶走,至今下落不明。學習精神
清朝峵川潘氏宗譜中《天津通判傳略》,記錄了潘國詔一生表里如一、上下如一、始終如一。這也是他留給世人最基礎的、最真理性的養分,並且有理由成為其人生中最有魅力的部分。值得慶幸的是,永康的鄉親們也給予了他極大的榮譽,以柏山大帝冠之。我們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向潘國詔行禮,旅遊已經是當今的時尚,慶雲縣的旅遊者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歷史上咱們的老父母官。不過,在許願還願、託庇子孫之時,讓我們永遠記得潘國詔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是一位終生付諸於“三一”的踐行者,是一位值得我們慶雲縣與永康市人尊敬和驕傲的人。他的精神理應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和光大。畢竟,如今,奢侈、腐敗之風盛行,他的“三一”思想對現代人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有著更為深刻的現實教育和警示意義。
詩詞歌賦清代慶雲知縣潘國詔作詩讚慶雲八景之一的“鬲河夜泊”:“鬲津河與海東連,盪漿城南夜泊船。幾幅蒲帆收夕照,一聲漁鼓隔秋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