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漳州市薌城區北起中山公園、南到修文路,東界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一帶,是古漳州府城的中心地帶,其間的台灣路、香港路,至今保留著大批明清時期的古市井、古民居建築群,形成充滿濃郁古韻的歷史街區。
台灣路
古時叫“府前街”,以位於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全長近300米,東西走向,140間店鋪。東段為騎樓式店面,上個世紀初,這裡雨傘店雲集;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壁式建築,一派“南洋風情”;西段是閩南風格民居,有天益壽老藥鋪、大同文具店、金可行布鞋行等各類老字號。台灣路141號的天益壽老藥鋪,創辦於清末,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藥店創始人姓陳,漳浦赤湖人,14歲到漳州今青年路天寶堂藥店做夥計,後娶店老闆的女兒為妻,另立店面,主要銷售片仔癀、龍膽丸、藥酒及中西藥。陳老闆去世後,其四個兒子秉承父業,認真經營,使藥店生意日漸紅火,後出資籌建崇成、崇進學校(現薌城區實驗國小)。抗戰勝利後,又與金可行布鞋行和資投建光明戲院(今大眾電影院)。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公私合營,後為國有企業藥店至今。現天益壽藥店創始人的後裔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薌城區內,一部分散居於港台及東南亞一帶。 金可行布鞋行,創始人蔡居安,龍海市顏厝鎮下半林人。清末來漳謀生,在雙門頂補鞋,而後在台灣路155號旁開一家補鞋店。經過幾年努力,買下台灣路136—140號店面開創金可行布鞋行,生產各式布鞋,銷往漳浦、廣東一帶。其後裔現居今漳南道巷1號,還有部分後裔散居美國舊金山和我國台灣省。
在台灣路的一條小巷徐厝巷裡,有一座建於明末清初,面闊三間,進深兩進的徐氏家廟,供奉著漳郡徐氏祖宗的靈位。
與台灣路交叉的老街叫始興路,其北段俗稱“府埕”,即原漳州府衙門前大街,歷來是漳州傳統小吃的薈萃之地,手抓面、乾拌麵、豆花粉絲、五香、鍋邊糊、蚝面等遠近聞名。其南段俗稱“石路”,是漳州市區僅存的石板路面。
香港路
與台灣路相交,自唐宋至清末,一直是漳州的城市中軸線。優越的城市中心位置,與九龍江水運相距不遠的交通便利,使香港路成為歷史上漳州城內最繁華熱鬧的商業街。沿街兩旁全是上為住宅、下為商鋪的騎樓式建築。街中至今保留著兩座明代石牌坊:“尚書坊”和“三世貳宰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香港路尾相接的修文西路,有始建於宋慶曆四年(1044)的漳州府文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漳州明清歷史街區古風古韻保存完好,是研究閩南建築史、漳州發展史、閩台文化和商業交流史的重要實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