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清真北寺

漯河市清真北寺

漯河市清真北寺由周口地區的回族穆斯林捐錢建於民國12年(1923),地址在菜市場街(今大新街)路東,中華路路南,地處火車站商業市場繁華地段。(現中華商場東端與區委院西端交接處)。據建國初期統計資料,該坊有300多戶,600多口人

基本信息

清真寺歷史

歷史上,周口地區航運便利,同江浙一帶商業交往頻繁,經貿活動起步早。周口回族素有到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滾當”(在當鋪內廉價買回大捆舊衣服,經拆洗翻新後高價賣出)和做服裝生意的傳統。京漢鐵路通車後,繁華的火車站市場,到武漢“滾當”便捷,鐵路運輸方便等吸引周口地區回族穆斯林移居火車站市場周圍,逐漸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聚居帶。

清真北寺坊原屬清真南寺。隨著回族遷居人口迅速增長,經營發達,具備新建清真寺雄厚的經濟實力。火車站繁華鬧市,理應修建一座象樣的清真寺,接待八方穆斯林來客。

1923年以周口回族穆斯林為主,捐錢買商務會長楊靜宇(漢族)的地皮建寺。初建大殿9間比較簡陋,1925年重新修建大殿,擴展到18間,由土坯牆改為磚牆。大殿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大殿磚木結構,重梁明柱,硬山式古典建築。牆厚一尺半,四根木質明柱架梁,高約二丈,直徑二尺。滾龍瓦疊脊,上豎月牙標誌。大殿前有十八扇雕花棱格子門,一排展開,門高二米多,上嵌稜子格,下雕花卉(牡丹、石榴、荷花)。門媚高懸三塊橫匾,中書“無二上”,由周口前清秀才李運科書,書體蒼勁磅礴;北書“參贊化育,”南書“最初天稱”,由袁志遠請郾城縣縣長李根白書。大殿前月台,寬六米,前沿壘有花牆,中立圓頂門,兩旁磚砌門柱上雕刻馬恆久阿旬題的楹聯:“聚群英復興宗教,禮義廉挽救國風。”門媚雕刻橫幅“和平宗教”。1945年將月台改建為卷棚,使兩者渾然一體。聚禮時可站15班,供400人禮拜。寺院分北、南、東三個單獨院落,總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當時是“王權鎮”(火車站市場繁榮後與源匯寨分立另設新鎮)最大的清真寺,並成為全區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動 的中心。

清真寺布局

漯河市清真北寺 漯河市清真北寺

建國前,清真北寺不僅寺院規模大,而且在郾城縣和豫中地區也小有名氣。抗日戰爭期間,郾城縣“回民抗日救國協會”辦事機構就設在清真北寺。全國著名大阿匐王靜齋(1941年)曾經住寺講過經。河南著名四大阿訇中有尚希賢、李振基在寺座過位。

1925年重修大殿時,由於宅地不足,多方托人請來了周口商界著名回族人士周十一向漯河商務會長楊靜宇求助。楊會長深明大義慷慨應充,捐出宅地,並表示蓋寺需要多少地就用多少,使新建大殿18間順利竣工,雙方結下了深厚的情義。眾鄉老為讚頌此舉,特為楊會長樹立名譽碑流芳。此回漢互助的珍貴文物,在文革期間亦不知去向。現坊上回族老人尚能記憶開頭的名句:常聞富而好禮者難;富而樂善好施,疏財仗義者尤難……

建國後,清真北寺被占用,1958年宗教改革時被拆毀。

在清真北寺任教的阿訇相繼有李書平、馬恆久、尚希賢、穆清廉、孫恩甫、買俊山、李振基、周子玉等。其中馬恆久阿訇深受愛戴,連座六任歷時十八年之久。馬阿訇祖籍南京,十五代阿訇世家。他自幼勤奮好學,經書兩通,為人耿直,治教嚴謹。據不少回族老人講,清真北寺坊回族居住分散,片大面廣,為了便於管理,馬阿訇按片編組,主麻聚禮按組點名,辦事由分片社首召集,教務管理有條不紊。他還熱心為大家辦事,1922年剛上位就不辭勞苦,積極籌款,為拓寬大殿宅地嘔心瀝血,同商務會楊會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主持建成源匯區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大殿。為減輕教坊回族負擔,馬阿訇將南院東院建房出租,增加清真寺收入。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初以漯河為中心,聯合郾、漯回族人民成立“抗日救國會”,馬阿訇任副主任,主持日常會務,協調聯絡各分會抗日宣傳活動。從馬阿訇為大殿閱台門所題寫的楹聯“聚群英復興宗教,禮義廉挽救國風”上可以看出馬阿訇愛國愛教的崇高思想境界。李振基(河南四大阿訇之一),兄弟排行為四,所以教親們都稱李四阿訇,安徽阜陽東關人,經書兩通,被回族穆斯林尊敬地稱為“和平老人”,1950年至1958年座位期間,曾參加許昌地委組織的慰問團,赴太康縣挨戶向回族穆斯林宣傳“共同綱領”和政府民族政策,受到政府的嘉獎和回族穆斯林的愛戴。

1925年在華平街(和平街)電影院西南角另置宅地建北寺女學一座。臨街蓋3間西屋樓房,樓上為禮拜殿,樓後有2間水房,占地面積約一百平方米,寺院十分簡樸。據調查,女寺請洪師娘座位二十五年之久。建國後相繼有杜師娘、石師娘座位。二位女阿匐在商業繁華鬧區帶領回族穆斯林婦女虔誠履行各項功課,使回族穆斯林婦女更加樸素端莊,賢良明淨,深受世人敬重。女寺1958年被關閉,後被拆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