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從孩提時代起,她就是一個[想要得更多]的人。她聽過福音,但是她沒看到福音落實在生活里。於是她離開了宗教,尋找另一條路......在社會主義風起雲湧的年代,她念了新聞,走上街頭,開始對社會更深刻的觀看和批判,她似乎選擇了社會主義的道路,過著波西米亞的生活,但是她仍然感到不夠滿足......
她孤獨地自問:到底有沒有一條不一樣的路,讓人能活得更像個人?有沒有一個社會,讓人可以更易於行善?
愛情的滿足、生子的喜樂。帶領她歸向愛的源頭,也帶領她走上她一直在追求的更深、更廣的道路,所有曾經走過的路,都沒有浪費......
作者介紹
一位美國新聞記者、社會運動分子,主張天主教經濟分配概念。她毫不猶豫地將自己視為無政府主義者。她的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並頻繁行徑於反戰示威遊行的隊伍中。1930年代,桃樂絲·戴與法國知識分子彼得·莫瑞(Peter Maurin)密切合作,共同創立了[天主教工人聯盟運動],一個非暴力及和平主義者運動。他們以非暴力的行動,設立多個待客之家,集中貧窮和無家可歸的人,並給與直接援助。她對廣大勞工、窮人及社會邊緣人的影響,以及她生命轉變的模範,也使得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 John Paul 2)於西元2000年批准紐約總教區,將她列入天主教冊封聖品的程式,自此,她被廣大天主教界讚揚為[上主的僕人]。作品目錄
導言 詹姆士·馬丁告解
第一部分 追尋
先祖
天主又是什麼?
第三十七街
家
青春期
大學時期
東區
新聞工作
民眾
監獄
自由作家
帝王郡
在追尋中的歲月
第二部分 幸福的溫度
人為快樂而生
有了孩子
愛心滿溢
工作與旅程
第三部分 愛的量尺
低下階層的農夫
報紙、人與工作
勞工
團體
家庭
僻靜
[戰爭使國家健康]
彼得之死
基利斯堤街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