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城遺址

漢外長城遺蹟分為南北兩線,現今公開出版的內蒙古地圖上,在達茂聯合旗、固陽縣、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境內繪出有兩條斷續分布的長城。

漢外長城遺蹟分為南北兩線,現今公開出版的內蒙古地圖上,在達茂聯合旗
固陽縣、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境內繪出有兩條斷續分布的長城。在茫茫的乾旱草原上,這兩條長城遺蹟近代曾為自大青山後通往新疆商路上的座標。

現狀

烏拉特草原上,有兩條近似乎行的長城向西北方向延伸,相對垂直間距為10~80公里。 南邊的一條長城從烏中旗新忽熱蘇木東北20公里處進入巴盟,總體沿西北方向,經烏蘭蘇木的烏蘭呼熱,過川井蘇木,經沃博爾呼熱和阿爾呼熱入烏拉特後旗巴音前達門蘇木境內,經寶音圖、烏力吉蘇木西北入蒙古人民共和國,在巴盟境內長約300公里。
北邊的一條長城從烏中旗巴音蘇木的巴音圓圇東37公里處入巴盟境內,沿西北方向經敦達烏蘇,轉西經巴音杭蓋蘇木、過伊很查乾入烏後旗,經巴音前達門蘇木巴音查乾向西南入寶音圖蘇木,再向西南人烏力吉蘇木,復轉向西北,經烏力吉蘇木的沙爾扎塔、呼倫陶力蓋西北入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在巴盟境內長約280公里。經考證,這兩條長城是公元前102年漢武帝派光祿勛徐自為和路博德所建。

特點

現代學者多稱北邊的一條為“漢外長城”,南邊的一條為“漢內長城”。這兩條長城和趙秦長城在構築方式上不同。趙秦長城因山崖、溝壑據險而築,幾乎全部用石頭築成;而漢外長城和漢內長城多在草原通過,一般無險依,無石可用,只好夯土為牆,經兩千多年風雨寒暑,遺址高度多在0.5~1米左右,寬約4~8米,許多地段被今人當做道路使用。這兩條長城個別地段用石頭築成或外築石內包土,在烏拉特後旗烏力吉蘇木北15公里處為築石包士的長城。

北線

漢外城北線在內蒙古地區全長約527公里。南距外城南線2.5~40公里,牆體大部分地段為夯築土牆,個別地段有用石塊壘砌的,基寬3~6米,殘高0.5~3米。沿線分布的障址,達茂旗有寶力罕嘎拉丹、蘇木圖、庫倫蘇木等3座,烏拉特中旗巴音蘇木台郭勒嘎查西北方有1座,採集弦紋卷沿罐、盆等漢代陶片。
東南端起點在今武川縣哈拉合少鄉後石背圖村後的大山頂上,大山北坡下為西烏蘭不浪鄉阿路康卜村。
山頂上見有漢代建築基址,地表散布有少量漢代陶片。
漢代長城牆體已被改築為金代界壕,但在山頂上有小段不曾疊壓在一起,金界壕在山坡西側另挖壕築牆,而自阿路康卜村北起,長城向西北方向伸延,經烏日塔、慶和昌、三合民、火燒羊圈、二份子村東、三份子村西伸入達茂聯合旗境內。

南線

漢外城南線在內蒙古地區全長約498公里。牆體興築方法因地制宜,在武川縣起點一帶為砂土混築,保存較好;在固陽縣及達茂聯合旗農業地區,多為土築,保存也較差,在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草原地帶多為土築,有的地段保存較好,個別地區用石塊壘砌,在戈壁灘上的則全用石塊壘砌。
現今牆體殘高0.5~3米不等,基寬3~4米。南線與北線相距最近點在烏拉特後旗寶音圖蘇木之西,間距僅約2.5公里。
長城沿線的障址,達茂旗有障城兩座,一是新寶力格蘇木庫倫村南,長140、寬128米,二是巴音珠儒和蘇木白生村,邊長140米。
另有17座邊長20米以內的亭址,其中西河鄉4座,邊長17米;新寶力格蘇木7座,邊長17米;巴音珠儒和蘇木5座、邊長17米;另在達茂旗與烏拉特中旗交界地帶的哈布其勒有1座、邊長20米,烏拉特中旗有障址4座,其中烏蘭障址,位於烏蘭蘇木東南4公里長城南側;烏蘭西障址,位於烏蘭蘇木西11公里長城南側;沃博爾忽熱障址,位於川井蘇木西22公里長城南250米;阿日忽熱障址,位於川井蘇木西50公里長城南側。烏拉特後旗有:紅旗障址,位於寶音圖蘇木紅旗水庫西北1公里長城南側;烏力吉高勒障址,位於烏力吉蘇木東北5公里長城南側;巴音庫倫障址,位於烏力吉蘇木巴音努和長城北側山頂;青庫倫障址,位於烏力吉蘇木朝魯庫倫東約10公里長城南50米;烏蘭庫倫障址,位於青庫倫東南10公里長城南100米;朝魯庫倫(楚魯呼熱)障址,位於烏力吉蘇木西北約50公里長城西南500米。以上障址中大都是土築,唯有巴音庫倫及朝魯庫倫兩處障址用石塊壘砌,而以朝魯庫倫障址保存較好,於是陸思賢、蓋山林先生髮掘了此障址。長城沿線還分布有不少烽燧址,多位於長城南面的小山或高地上,間距5~10公里不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