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霍萊因的話:“建築是一種由建築物來實現的精神上的秩序。……建築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這種需求首先並不是體現在建立保護性的屋頂,而是體現在創造神聖的建築和預示人活動的焦點——城市的興起。一切建築都是有宗教意義的。”
人物生平
1934年3月30日,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Vienna)
1949~1953年,就讀於維也納聯邦工藝學院(Bundesgewerbeschule)的土木工程系
1956年,畢業於維也納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的建築學院
1958~1959年,就讀美國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建築計畫系
1960年,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完成建築碩士學位
自1964年後,在美國、瑞典、德國等地不同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並且在維也納也有個人業務
1966年,擔任設計顧問於奧地利,法國、義大利、日本及美國等不同的公司下
1967年,於德國,杜塞朵夫(Dusseldorf)的美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任教
1976~1970年,於維也納主編“Bau”雜誌
1976~1979年,主持設計學院,並為建築碩士班的指導教授
1979年,任教於維也納的套用美術學院(the Academy of Applied Arts),並為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新哈芬(New Haven)的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客座教授
1985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
建築成就
從他早期的求學生涯中便顯現出在繪畫上的天賦,雖然他選擇了建築作為他的職業,但他的藝術作品亦遍布世界各地的許公共場合及私人的珍藏中;他除了建築師外曾被形容為藝術家、老師、作家,以及家具與銀器設計師;在求學過程中,它也遇到了其所讚嘆的建築師,包括Mies van der Rohe、Frank Lloyd Wright和Richard Neutra。
在工作於瑞典與美國的建築公司之後,他定居於維也納並於1965年時得到他的第一個委任案,而此案也被Architectural Forum雜誌形容為〝即使比大部分的第一個委任案小,有一間工廠和一間陳列室12呎寬的蠟燭製造廠〞,並附言〝這為他帶來了一個熱誠的業主和一個位於流行時髦的維也納街頭上顯著的位置〞;他以Retti Candleshop著名,而這個小委任案的完成為他帶來國際上的注意,包括00瑞諾茲紀念獎(ReyneldMemorial Award)。
在1970年,他因第一個委任案贏得紐約的Richard Feigen Gallery稱讚;Progressive ? Architecture雜誌1970年2月號的頭條文章寫了有關這棟建築物〝Architectural Fuberge〞,此外並說Hollein的設計結合〝一個建築師的空間感與金匠的工藝技術製造出精巧的藝術氣氛〞;同一篇文章稱Hollein〝為少數當代建築師中具有巧妙的技術、智慧型與金融背景的一個,其使凡爾賽宮私人房間的精緻豪華有了新生命〞,並說他的Retti Candleshop為〝Hollein的早期傑作〞。
並不令人驚訝的,其它委任案因這個非常特殊型式的工廠隨之而來,包括維也納,Schullin的兩個珠寶店,而其在一次得到國家上的喝彩;逐漸地,他的大多數設計與研究提供其它一樣好的構造型式,從獨棟住宅到公寓住宅、辦公室、博物館均有。
普立茲克獎的評判委員授與Hollein在於他職業上貢獻的榮譽學位;有著智慧型與折衷風格的Hollein,輕易的描繪於新世界中的傳統,和與舊時代的一樣容易。他除了是一位建築師,也是一位藝術家,他有好的機會參與博物館設計,且渴望藉由他的手放置藝術作品在它們的建築物內,抑或是圖形、拼貼畫或是雕刻品,在他所設計的博物館、學校、購物中心和公共住宅中,他都用精巧的、精緻的細部混合大膽的外形與色彩。評判委員向他這樣好的老師致意,他藉由他得到大好機會的例子激勵年青一輩。
1985年,榮獲普立茲建築獎
----------漢斯·霍萊因:“一切皆為建築”-----------------
霍萊因知道應該怎樣對不同的事物進行不同的處理。維也納人喜歡戲劇,因為它不同於其它的藝術,戲劇處於現實和幻覺的交叉點上。所有的建築,事實上包括我們的全部生活,最終證明都只是一場舞台上的表演而已。
霍萊因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功能主義者,但是他的功能主義觀點從本質上來說是經過擴展了的,事實上他一直反對的是傳統意義詮釋的功能主義。這種意義上的功能主義多半是局限於一些物質現象和關於建築可量化的方面,而沒有考慮到他所說的建築的非量化因素,比如氣氛或舒適度這樣的概念。
霍萊因在芝加哥伊利諾斯理工大學學習的時候,曾經詢問過密斯·范·德·羅爾(Mies van der Rohe),他是一位偉大的現代主義大師,他認為對建築師來說最困難的工作是“教堂和酒吧”。的確,那些建造任務需要考慮到很多建築的非量化因素,也就是涉及到這樣的問題:如何營造酒吧的氣氛?如何創造教堂那獨特的抽象魅力?
在法國奧弗涅的多姆山山腳下,霍萊因建造了一座火山博物館,並因此在國際比賽中獲獎。這座博物館嵌入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沒入水裡的遠洋巨輪。
博物館的核心是一個陷入地下的圓錐體。錐體表面飾以當地黑色的火山岩;內側嵌入金屬箔。這一空間從形式到內外材質、再到色彩的轉換都給人以身處熾熱火山口的感覺。博物館突出反映了自然力量的強大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意在使人從中得到啟示,了解自然規律。
博物館的入口大廳是一個總高度近22m的錐體,又是地下呈放射狀布局的展廳的組織樞紐。進入博物館,人們將會沿著樓梯向地心走去。霍萊因的這個建築構想就來自於但丁的著作《煉獄》和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地心遊記》。
60年代,維也納的建築環境逐漸成熟起來。一些反對傳統藝術,反對戰後實用的功能主義建築的建築師們聚集到了摩爾主教名下的聖史蒂芬美術館,在這裡就新的建築藝術風格進行交流,討論。1963年,霍萊因和沃特·皮克勒(Walter Pichler)在這裡舉辦了一次展覽,在當時引起轟動,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建築。
在霍萊因早期的建築生涯中,美國對他產生了根本的影響。1958年霍萊因從維也納來到美國芝加哥的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深造,他駕車從紐約到西海岸,那種馳騁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的感覺令他十分興奮,因為那是在歐洲體會不到的。即使是在巴洛克風格盛行的維也納,霍萊因也只能在虛擬的世界中,在他的設計圖上滿足自己超越極限的渴望。
從土著部落建築中得到的靈感成為霍萊因藝術發展道路上的轉折點,這在他後期的作品中得到了反覆的體現。“上層”和“下層”,物質生活空間與精神生活空間的緊密聯繫使霍萊因產生了將建築轉變成景觀的構想。通過小徑、階梯和斜坡,建築不再是孤立的,而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躍的組成部分。
人類總認為自己是最為強大的,是不可戰勝的。然而,人類卻有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陷,那就是,他會死亡。
霍萊因早年曾在明興-格拉德巴赫舉辦過一次名為“死亡”的展覽。那是一個建在古代廢墟上的墓地,遊客們在這裡可以自己動手挖掘一些東西,然後對它們進行鑑定。
他經常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人們不能有尊嚴地死去?有這樣一個簡單的描述:一幅屏風,後面是一張病床,死亡的床。在當今的西方世界,人們就是那樣死去的。
他很早就在想:在二十世紀的文明和文化中,為什麼我們這樣排斥死亡,尤其是死亡的過程,只在一些特殊的場所才去面對它。而在其它文化和文明中,或者說在過去數百年和數千年的文化和文明中,死亡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
代表作品
Retti Candle Shop 蠟燭商店[奧地利的維也納(Austria,Vienna)]
Austrian Tourist Office, Vienna, Austria
The Austrian Embassy
MUSEUM MODERNER KUNST FRANKFURT法蘭克福現代博物館(Planning: 1982 - 1983 Finished: 1991)
The Museum of Glass and Ceramics,Teheran, Iran(Planning: 1977 - 1978 Finished: 1978
)
門興格拉德巴赫博物館(Planning: 1972 - 1973 Finished: 1982)
Haas House
設計理念
漢斯·霍萊因,1934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曾就讀於維也納藝術學院、芝加哥伊利諾斯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自他早期求學期間,就表現出繪畫天份,但他最終選擇了建築作為他的職業,而他的藝術作品也遍布世界各地的許多公共場合,相當一部分被私人納入珍藏。他除了建築師外曾被形容為藝術家、老師、作家以及家具與銀器設計師。在工作於瑞典與美國的建築公司之後,他定居於維也納。1965年得到他的第一個委任案,而此案被ARCHITECTURALFORUM雜誌形容為“即使比大部分的第一個委任案小,有一間工廠和一間陳列室,但這為他帶來了一個熱誠的業主和一個把設計放置流行時髦的維也納街頭顯著的位置的機會”,隨後他以RETTICANDLESHOP著名,而這個小委任案的完成竟然為他帶來國際上的注意,包括把瑞諾茲紀念獎收入囊中。一切皆為建築,因為它不同於其它的藝術。 霍萊因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功能主義者,但是他的功能主義觀點從本質上來說是經過擴展了的。霍萊因在芝加哥伊利諾斯理工大學學習的時候,曾經詢問過密斯·范·德·羅爾(一位偉大的現代主義大師)有關“教堂”和“酒吧”的問題。的確,那些建造任務需要考慮到很多建築的非量化因素:如何營造酒吧的氣氛?如何創造教堂那獨特的抽象魅力?在法國奧弗涅的多姆山山腳下,霍萊因建造了一座火山博物館,該館在國際比賽中獲獎。這座博物館嵌入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沒入水裡的遠洋巨輪。博物館的核心是一個陷入地下的圓錐體。錐體表面飾以當地黑色的火山岩,內側嵌入金屬箔。這一空間從形式到材質、再到色彩的轉換都給人以身處熾熱火山口的感覺。霍萊因的這個建築構想來自於但丁的著作《煉獄》和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
折戟
1998年,霍萊因參與了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競賽,但最終獲勝的是保羅·安德魯。霍萊因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保羅·安德魯的設計有著相當張揚的造型,在長安街那樣相對嚴整、傳統的街區來說,似乎有點不太和諧,會讓遊客的視覺線有分散和凌亂。他認為自己當初的設計要比他的更好,當時也有評審認為他的設計概念更好,但是獲勝的人只能有一個。霍萊因當初的設計考慮了北京的環境和文化。特別在入口的設計上從中國的園林中得到啟發,對長安街的環境做出呼應,大門、體量、色彩等等都基於這樣的考慮。霍萊因曾在聖保羅雙年展上看到了正在展出的中國年輕建築師的作品,他認為在整體上可以說都是優秀的作品,但同時他注意到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中,很多建築和城市並不協調。他第一次來北京,清華大學的老師帶他去正在建設的北京第一高樓的工地參觀。相比那時,中國的建築和城市發展讓整個世界都驚訝,如此高速度的發展會造成很多問題。在他看來,中國的城市和建築需要更謹慎、更耐心地規劃和設計,這樣城市和人們的生活才會更舒適。保羅·安德魯設計的中國國家大劇院方案已變成現實。而漢斯·霍萊因設計的中國國家大劇院方案只能出現在中國美術館的奧地利建築展上。即便已經在招標中輸給了安德魯,霍萊因仍不認同安德魯的設計,而自己折戟的方案倒是更有中國味道。
逝世訊息
4月24日,奧地利建築家、後現代建築重要人物漢斯·霍萊因在維也納病逝,享年80歲。他的代表作包括法蘭克福現代博物館等,1985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他還參與了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競賽,不過最後“敗給”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