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中美食寧強麻辣雞
在陝西寧強,有一種獨具特色的風味涼盤,高檔的宴席少不了它;老百姓的餐桌上時常見到它;朋友來了一定要吃它;給人饋贈也常常選它。它就是鼎鼎大名、享譽西北的寧強地方風味小吃王家麻辣雞。
王家麻辣雞又名王婆麻辣雞,2002年以當今掌案人王素雲之名註冊商標,全稱是“王素雲麻辣雞”,上邊有她的頭像。
由來
王婆是王家麻辣雞的創始人。
王婆本名李玄珍,為本縣高寨子人。因其夫家姓王,在城裡住的時間長了,年齡漸漸大了,輩份高了,家族中有人叫她婆婆,街房鄰里的小孩子開始也跟著叫,而大人們呢習慣以小孩的稱呼為稱呼,前面再冠以夫姓,所以都叫她王婆,把她做的麻辣雞叫王婆麻辣雞。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都這樣叫,久而久之,“王婆”竟叫成了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王婆生於1910年,卒於1992年,享年82歲。從僅存的一張照片上看,王婆長得很富態,五官端正,滿臉福相。她的丈夫王榮晉,大約生於1907年,卒於1981年,享年74歲。王家是經商世家,據說祖上還出過貢爺。但王家家族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後輩兒孫只準經商,不許做官。有趣的是,寧強兩大地方名吃“王家核桃饃”和“王家麻辣雞”都是出自同一個王家。王婆結婚後,王家家道已經中落,為了生計,王婆開始自己做小生意餬口,比如賣臘汁豬肉、涼拌牛肉什麼的,後來又添加了雞肉。到了公私合營時,王婆進了公私合營店。1958年,王榮晉在大煉鋼鐵中因意外受傷導致半身不遂,合營店就勸王婆回家自謀生路。於是,王婆夫婦倆便認真地做起自家的小吃生意來了。
麻辣雞的歷史
寧強與四川毗鄰,口味上喜食麻辣。王婆便琢磨做些麻辣雞來賣。開始,味道也不怎樣,王婆就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時時徵求顧客意見,並不斷改進。在火候上,在調味上,反覆實踐、鑽研、總結,終於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麻辣雞製作工藝。到了上世紀60年代,王婆麻辣雞的名聲開始在縣內漸漸傳播開來。
據王婆的兒子王柏壽(1946——)回憶,小時候,家裡就在賣麻辣雞。母親做,父親賣。每當夜幕降臨,父親就提一隻竹籃,裡面放一個大盤子,盤子裡盛著剛拌好的麻辣雞。父親一手提著馬燈,一手挎著竹籃,走街竄巷,沿途叫賣。也到一些小酒館去賣,比如寧一中路口的小酒館,水觀樓的小酒館,喝酒的人喜歡用麻辣雞下酒。兩根雞爪子,幾截雞腸子,都能下一頓酒呢。每當父親出去賣麻辣雞時,我便跟在父親的身後,提著馬燈,聽父親邊走邊吆喝,看那些大人、小孩從家中跑出來爭著買我們家的麻辣雞。有的接過就吃,有的拿回家才享用。尤其是小孩子,性急得不得了,抓在手裡就開吃,弄得嘴巴周圍甚至臉頰上也糊滿了紅油,麻的嘴唇“突突”直跳,辣的口中“唏唏唏”的,涎水長淌,仍一個勁地嚷著“還要,還要!”我上中學後,喜歡做木工活,就自己設計製做了一個手推車,有裝錢的小抽屜。最上邊是一個長方形的放盤子的平面,左上角還有放馬燈(又叫罩子燈)的地方。母親很喜歡,有了這個小推車,就可以省不少力氣,顧客不用彎腰,看起來也比較漂亮。
隨著王婆麻辣雞名聲的不斷擴大,喜歡的人愈來愈多。縣城裡有七八戶人家也學王婆做起了麻辣雞生意,解決了一批人的溫飽問題。不過,王婆自有一批老主顧,他們認準了王婆麻辣雞的那個特殊味兒,其他誰家的也不要。聽說有個司機,讓別人幫忙買了一些王婆麻辣雞,準備帶回家去,拿到後總不放心,半道上又跑回王家詢問,確認是在這兒買的才放心地走了。有個小孩賊精,吃慣了王家的,再也不吃別人家的。有一次,王婆的麻辣雞賣完了,大人就給他買了一點別家的,哄說就是王家的。可小孩才吃一口,“呸”的一聲就吐了,說大人騙他,哭著鬧著非要王婆的麻辣雞。有的人買麻辣雞不看東西只看人,只要王婆坐在那裡,就毫不猶豫地去買,若是王婆的家人坐在那裡,就產生疑問,打聽一下這是不是王家的?得到肯定答覆後,才決定購買。
王婆有3個孩子,兩女一男。大女兒遠嫁西安,小女兒在本縣工作。兒子上了鐵路運輸學校後,分配在鐵路部門工作直至退休。由於耳濡目染,王婆的兩個孩子都學會了做麻辣雞的手藝。尤其是小女兒王際英,哥哥外出上學以後,她就一度成為媽媽的得力助手。
1969年,王家迎來了一個新媳婦。這是王婆的兒子王柏壽的妻子。巧的是,她也姓王,名素雲,生於1949年,國中文化,娘家也是高寨子的。
王素雲嫁到王家後,就跟婆婆學做麻辣雞。那時,婆婆已經很有些名氣了。攤子雖然擺在家門口,但王素雲卻很少在攤前露面,一則是她害羞不好意思做生意,二則是顧客只認王婆這個活招牌。王素雲成年累月在廚房辛勤勞作,得到婆婆的口傳心授,慢慢掌握了麻辣雞製作的全套技術。從選購原料到殺、洗、煮、切以及調汁、拌和等一系列工序,無一不精。後來,婆婆因為年事已高,得了老年性白內障,幹活不大方便了,王素雲就獨當一面,這時她才不得不從幕後走到前台。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麻辣雞的需求量逐步增大。從一塊兩塊地買,到半隻雞一隻雞地買。有的顧客還要現場看他們操作。於是,王素雲就購買了冰櫃、電風扇、真空包裝機等一些現代化設備,按照顧客的需求,為他們選取大小合適的雞,然後當著顧客的面,手起刀落,兩三分鐘剁完一隻雞,又極快地調好料汁,拌好,裝好,遞與顧客。她讓每一位買麻辣雞的人都能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2007年5月11日,是個星期五,下午3點多鐘,我前往位於寧強縣城羌州路的王家麻辣雞店“暗訪”。遠遠望見“王家麻辣雞”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進得店去,窗明几淨,買雞的男女絡繹不絕。操作間裡,一個高個子、乾淨整齊、手腳麻利的中年婦女正在忙活。每來一個買雞的人,她都熱情地詢問人家要多大的?是要烏肉皮的還是白肉皮的?是現在吃呢還是帶走的?當她從冰櫃中取出煮好的整雞,放在一個菜墩上,先一刀縱剖為二,再去頭,去翅,去腿,三五兩下,就把一隻雞剁好了,那刀法嫻熟精到,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刀技表演。她將剁好的雞塊放在一個專用盆子裡,澆上調好的料汁,拌合拌合,就成了。這時,有忍不住的顧客伸手便到盆里抓起一塊放進了口中。
這位能幹的女主人就是王素雲。當她轉身含笑問我要什麼樣的雞時,我才道出了我是要“漁”的,不是要“魚”的。這樣我的“暗訪”也就變成了“明察”。
王素雲性情直爽,對麻辣雞的製作工藝毫不保守。不僅當場給我示範,還領我看了她們的操作間。哪是煮雞的大鍋,哪是晾雞的家什,煮時用什麼調料,拌時澆什麼料汁,一一道來,還邊說邊讓我品嘗、感受。我“偷”此藝並非為了做生意,而是想搞明白為什麼王家的麻辣雞如此有魅力?其中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原來,王婆創製的這個麻辣雞,選用的都是本地土公雞,煮雞用的又是一鍋幾十年的老湯,湯里每天要換一個調料包,包中的調料有肉桂、草果、沙仁、白蔻等,十多種精選的上等藥材按比例配方裝成。雞肉只能煮到七成熟,這樣既入了香味,肉質又細膩嫩脆。我特意吃了一塊沒有澆汁的“白肉”,不僅肉香,連骨頭都十分有味,吃完了肉還捨不得把骨頭扔掉,總覺得“棄之可惜”。我想這奇特的香味才是人們魂牽夢縈的原因,才是王家麻辣雞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而麻辣雞的麻辣味則來源於最後一道工序——拌汁。這汁取自煮雞的原湯,加入花椒粉、辣椒油、薑汁、味素調製而成,讓雞肉既有了麻辣鮮香,又仿佛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油光金亮,真是可賞可食。
王素雲不愧是新一代的掌案人,她秉承了傳統的工藝,改革了銷售的方法,還學會了保護自家的智慧財產權。如今,她的丈夫、大兒媳、小兒子都在家給她幫忙,孫子、孫女老愛圍著她轉,她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二代“王婆”。買麻辣雞的人現在又認她這張名片,加之需求量越來越大,過去一天賣一兩隻,現在一天賣幾十隻,逢年過節一天則要賣上百隻,年銷量在萬隻以上。縣內的人買,周邊縣市的開著車來買。她們沒有做廣告,但吃過的人都是活廣告。王素雲快樂地忙碌著。她說,她的小姑子在老城開了一家店鋪,生意紅火;她的小兒子很熱愛這個事業,刀法比她還嫻熟……說話間,自豪、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看得出,王家麻辣雞後繼有人,一代又一代“王婆”演繹的麻辣人生將更加精彩!
所屬菜系
川菜,菜系特點: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