漚麻

漚麻

漚麻,是獲得麻纖維的初加工技術。分水浸和雨露漚麻兩種。

基本信息

漚麻介紹

漚麻(retting for bast fibers)漚麻
獲得麻纖維的初加工技術。分水浸和雨露漚麻兩種。水浸漚麻,是將收割的麻株或剝下的麻皮,浸泡於水中,進行發酵,以獲其中之纖維。寸露漚麻是將收穫的麻株平鋪于田間,通過雨露浸潤發酵制纖。
漚訂是一種微生物發酵過程。在水浸發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細菌,尤其以芽孢桿菌最為活躍,如厭氧性的費地梭菌Clostridium felsineus、酪酸棱菌Clostridium butyrium和蝕果膠梭菌Clostridium pectinovorum;需氧性的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多粘芽孢桿菌Bacillus polymyxa和浸麻芽孢桿菌Bacillus macerans等。在露浸發酵中真菌起主要作用,如蠟葉芽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細極鏈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亞麻刺盤孢Colletotrichum lini等,細菌居次。這些微生物均能產生果膠酶,漚麻就是利用這種酶的分解果膠能力,使纖維細胞(或纖維細胞束)與其周圍的薄壁組織之間失去粘連而分開,故又稱漚麻為脫膠。

漚麻的三過程

漚麻經過物理、生物和機械三個過程。物理過程主要使麻莖(皮)、麻葉吸水膨脹、漚麻可溶物和色素的溶出,時間約6-12小時。之後進入生物過程,先是好氧果膠分解菌及輔助菌系活動,分解部分果膠並耗去水中的氧氣,生成有機酸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接著厭氧果膠分解菌繁殖起來,它們的強烈發酵作用使薄壁組織、韌皮射線以及莖的表皮徹底腐解,將纖維分離出來,這一階段主要分解產物有乙酸、丁酸、丁醇、丙酮、二氧化碳、氫、硫化氫和甲烷等。機械過程是在生物過程結束後對纖維進行漂洗,以除淨粘附在纖維上的殘留物,從而獲得鬆散柔軟的纖維 。
水浸漚麻是利用天然水源(溝、塘、江河、湖泊等)或人造漚麻池進行漚麻。適於韌皮纖維作物有的“整株漚洗”、“剝皮漚洗”和“兩浸一洗”之分。
“整株漚洗”法即在收割後將麻株去葉紮成適當大小的麻捆,漚麻放入水中再連結成麻排浸漚。整株漚洗法廣泛用於黃麻、紅麻、茼麻、大麻和亞麻的纖維加工。
“剝皮漚洗”法即先剝下麻皮(俗稱生皮),再扎把漚於水中。浙江廣東福建山東台灣等省多採用。
“兩浸一洗”法即先行整株漚洗,至半脫膠狀態撈出剝皮,再將麻皮扎把重新浸入水中漚至完全脫膠。
葉纖維作物,一般先將葉片打碎或用石碾壓榨後,將葉片捆成束漚制。水浸漚麻的主要技術關鍵是選好水源和掌握好發酵程度。漚麻水源的水質要軟、有機質豐富、深淺適宜、流動緩慢或靜止、水量穩定等。漚制大麻還要求水清。黃麻、紅麻和青麻的漚麻適度標準是麻莖(皮)變成淺黃色,表皮粘滑,基部表皮易脫落,剝取時麻皮與麻骨易分離,橫撕麻皮纖維呈魚網狀。漂洗後纖維潔白、光滑、鬆軟。在天然水源中漚制亞麻已不多見,普遍採用的是溫水漚麻法,該法在亞麻加工廠的特製漚麻池中進行,水溫可人工調節,並能通氣和調整pH值。脫膠時間短,纖維質量好。
歐洲一些國家廣泛採用雨露漚制亞麻和大麻,中國黑龍江省的亞麻和安徽省的大麻也部分採用此法漚制。
在天然水源中漚麻,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受環境條件(水源性質、溫度等)影響較大,脫膠周期長,質量也不穩定。同時,此項操作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並嚴重污染水源,影響飲水和養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科學家們正在探索套用微生物脫膠和酶製劑脫膠的方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