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應該是苘麻 念作qing ma
錦葵科芙蓉屬苘麻植物、韌皮、纖維的統稱。
植物學概述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屬錦葵科苘麻屬,是一年生亞灌木草本植物。
形狀特徵
株高0.3~2m,全株綠色,密被星狀絨毛。
根
直根系,水肥充足時主根入土深側根發達,地下水位高時,主根和側根短且分布淺。
莖
直立,高達3-4m,外被細短柔嫩的茸毛,莖色有青、紅紫三種,分枝多集中在上部。
葉
單葉互生,圓心形,直徑4~18cm,先端長尖,短尾尖或短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粗圓齒,兩面密被星狀絨毛,葉脈基出,掌狀;葉柄長3~12cm,有絨毛。
花
單生於葉脈,花梗長1~3cm,近端處有節;花萼杯狀,長約8mm,5裂,綠色,裂片卵形,略短於花瓣,密被短絨毛;
花瓣各5片,呈鐘形,花冠橙黃色,長1~1.3cm,頂端平截或微凹,基部與雄蕊筒靠合生;雄蕊多數,花絲基部聯合成短筒;心皮15~20,環列成扁球狀,先端突出如芒。
果實
苘麻開花後經過20-30天蒴果成熟,蒴果呈半磨盤形,密生短茸毛,成熟時呈黃褐色,不完全開裂,只部分地散落種子。
種子
三角狀腎形,一端較尖,長3.5~4.0mm,寬約2mm,表面黑色,散有灰棕色短毛,邊緣凹陷處有淡棕色線性腫劑。種皮硬,千粒重10-17g,種子含脂肪油15-25%。
幼苗
子葉2片重疊折曲。
分布區域
中國除青藏高原外,均有野生。
根莖葉特徵
根
直根系,水肥充足時主根入土深側根發達,地下水位高時,主根和側根短且分布淺。 莖
直立,高達3-4m,外被細短柔嫩的茸毛,莖色有青、紅紫三種,分枝多集中在上部。
葉
茼麻展開的子葉為心臟形。真葉大,互生,心臟形,先端尖銳,葉緣有精選鋸齒,葉柄長,全葉密生軟茸毛,下部葉片在生長後期陸續枯黃凋落。
花、果實、種子特徵
花
著生於頂端葉腋長腋長的花軸上,有花柄,每朵花具有花萼、花瓣各5片,呈鐘形,花冠橙黃色。雌蕊多枝,雌蕊子房有10餘室,每室有胚株3粒,茼麻屬自花授粉作物,天然雜交率很低。
果實
茼麻開花後經過20-30天蒴果成熟,蒴果呈半磨盤形,密生短茸毛,成熟時呈黃褐色,不完全開裂,只部分地散落種子。
種子
腎形,呈黑色或淺灰色,有細小的短毛。千粒重10-17g,種子含油量16-19%。
病情防治
病害介紹
苘麻霜霉病的寄主植物主要是苘麻,是苘麻的重要病害之一。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產生褐色斑,病斑多時可融合成大病斑,致葉片提早乾枯或脫落,降低產量和纖維品質。該病分布於東北、華北、江蘇、四川、河南等植麻區。
危害症狀
苘麻從苗期至成熟期均可發病,幼麻葉片染病,初生多角形或橢圓形黃綠色斑,略隆起呈水漬狀,後變為褐綠色,並在相應的葉背病斑上長出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成株葉片染病。初病斑不大明顯,後擴展為不規則褐斑,背面產生灰白色霉,病斑多時可融合成大病斑,致葉片提早乾枯或脫落。
病蟲形態
苘麻霜霉病的病原菌稱苘麻軸霜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無色,2~3根成束從氣孔伸出,2~4次單軸分枝,分枝與主枝成直角,分枝頂端鈍平。孢子囊卵形至橢圓形,單胞無色,頂端具乳頭狀突起,大小23~32×19~27(μm),條件適宜時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後期在病組織中產生卵孢子,球形,大小19~29μm。
發生規律
苘麻霜霉病的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組織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產生芽孢囊,然後再產生遊動孢子,借雨水濺射到葉片上,產生芽管從葉背氣孔侵入,進行初侵染,以後病部不斷產生遊動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致病情不斷擴大。低溫多雨利其發病;栽植過密、地勢低洼、偏施過施氮肥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無病地區或田塊種植,增施有機肥,冬前進行深翻,採用配方施用技術,注意氮磷鉀結合,做到合理密植。(2)發病初期及時噴灑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9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
利用與研究現狀
麻類作物之一,種子含脂肪油15%~25%,葉含芸香苷0.1%,種子入藥,可利尿、通乳
;全草入藥,可解毒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