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漕運新渠潰決,完全是新河所受上源之水過量而致。朱衡於是經理上源,開河導水,建閘築壩,以分其流,殺其勢。至此,漕運新渠工程,始告完備。
開鑿漕運新渠,前後用時4年,耗白銀40萬兩。其完成主要工程是:
開挖新主河道70.5公里,疏浚舊河道26.5公里。
主河道上建閘九座:留城北建留城閘,又北6.5公里建馬家橋閘,又北5公里建西柳莊閘,又北2.5公里建滿家橋閘,又北2.5公里建夏鎮閘,又北3公里建楊莊閘,又北15公里建珠梅閘,又北20公里建邢莊閘,又北6公里建利建閘,北9公里到元至順二年(1331年)建的南陽閘,在此與原漕河相會。今河道尚存。
相關詞條
-
漕運總督
漕運總督是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高級官員,品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始設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城(今江蘇省淮安市...
簡介 創設 漕運 歷史起源 歷任漕運總督 -
北宋漕運四渠
北宋漕運分四路向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集運: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
北宋漕運四渠 廣濟渠 蔡河的前身 五丈河 水運交通網 -
漕運
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措施。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中國古代歷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
漕運簡介 歷史 歷代漕運 -
總督漕運部院
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惟一機構——總督漕運部院,位於楚州城區中心,占地約三萬平方米,與楚州標誌性建築鎮淮樓、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是中國封建社...
簡介 歷史 -
淮安漕運總督府
漕運總督府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
漕運歷史 史籍史料 漕運衰敗 歷經滄桑 考古發掘 -
龍首渠
龍首渠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於西漢武帝年間。從今陝西澄城縣...
初建 再建 史書記載 歷史地位 渠道遺址 -
永通渠
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名廣通渠。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四年(公元五八四年)命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
“廣通渠”的其他名字 簡介 歷史環境 廣通渠 - 重要性 -
漕運鎮
漕運鎮位於江蘇淮安市淮安區西南,東倚京杭大運河,東南與寶應縣山陽鎮接壤,西南緊臨白馬湖,西與省屬白馬湖農場毗鄰,北與蘇北灌溉總渠交界,鎮所在地林集居委會...
-
永濟渠
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後,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永濟渠是隋朝調運河北地區(指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河北道)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
基本簡介 歷史記載 演變 堤防洪流 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