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演化博弈論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1982年,約翰·梅納德·史密斯因此書的出版被稱為演化博弈論之父。在本書中,作者把博弈論的思想納入到生物演化的分析中,揭示了動物群體行為變化的動力學機制。雖然論述的思想和知識涉及生物學、博弈論和數學等交叉領域,但看似艱深的理論,作者卻信手拈來,融精妙思想與優雅文筆於一體,大大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也使其在學界享有盛譽,長銷不衰。作者簡介
約翰·梅納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1920—2004),英國蘇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教授,演化博弈論之父。曾獲得多項國際榮譽,包括1986年達爾文獎章(Darwin Medal)、1991年義大利巴仁獎(Balzan Prize)、1995年林奈獎章(Linnean Medal)、1999年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和克雷福德生物科學獎(The Crafoord Prize)以及2001年的京都獎(Kyoto Prize)。其代表作《演化與博弈論》是演化博弈論領域的經典著作。
目錄
譯叢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基本模型
一、 鷹鴿博弈
二、 對假設條件的分析
三、 一個拓展模型——“全面樹敵”
第三章 消耗戰
第四章 遺傳博弈模型
一、 兩倍體遺傳的兩策略博弈模型
二、 有性生殖的表現型
三、 異配生殖的演化問題
第五章 ESS策略
第六章 混合策略Ⅰ——對機制的分類
第七章 混合策略Ⅱ——案例
一、 性別比
二、 雀群中的地位
三、 二態的雄性
四、理想自由分布
五、 在一致不變的環境中的種群散布
第八章 非對稱博弈Ⅰ——所有權
第九章 非對稱博弈Ⅱ——分類及例證
第十章 非對稱博弈Ⅲ——性別博弈和代際博弈
一、 一些理論上的考慮
二、 雙親撫育
三、 循環動態博弈
四、 性選擇
五、 具有交替行動的博弈
第十一章 生存史策略和體型博弈
第十二章 誠實、議價和承諾
一、 動物競爭中的信息傳播
二、 炫耀性現象
三、 議價、領地和交易
四、 承諾
第十三章 合作的演化
第十四章 後記
附錄
一、 博弈論的矩陣表達形式
二、 有兩個純策略的博弈總是具有一個ESS
三、 Bishop?Canning定理
四、 動態性和穩定性
五、 報復
六、 具有親緣關係的個體之間的博弈
七、 具有隨機回報的消耗戰
八、 由一個或多個連續型變數定義的博弈的策略集合的ESS
九、 從遞歸方程組中求解博弈的ESS
十、 具有循環動態的非對稱博弈
十一、 重複博弈的囚徒困境
主要術語解釋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書摘插圖
第一章 導論
本書致力於討論生物演化的建模方法,而不是運用上述方法去解決任何具體問題。本章討論了這種方法的套用範圍及其局限性,同時還涉及這些模型的學術價值。
當生物的特定表現型的適應度依賴於其在種群中的頻率分布時,演化博弈論就成為從表現型這個角度思考生物演化問題的一種方法。例如,在對鳥的翅膀形態演化和同一鳥類分布行為演化的比較研究中,為了搞清楚翅膀的形態就有必要了解該鳥類所生活其間的大氣的狀況,以及隨翅膀形狀不同所導致升力和阻力的差異。同時也有必要將鳥翼是由羽毛所構成的這個約束條件也納入考慮的範圍,因為對於蝙蝠和翼龍來說,這種約束條件顯然有所不同。然而這裡沒有必要去考慮種群中其他成員的行為。恰恰相反,生物分布的演化則主要取決於其他同種生物是如何行動的,因為生物的分布與尋找合適的配偶、避免對資源的競爭、聯合防範掠奪者等因素密切相關。
在關於鳥翼形態的案例中,我們想知道為什麼自然選擇總有利於某些特定的表現型。最最佳化理論是分析這個問題的比較合適的數學工具。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要判斷哪些特徵(比如,一個較高的升力阻力比,一個較小的轉向圓)對適應度的變化有作用,而不是面對當個體的生存取決於其他個體的行為時所引致的特殊困難。而這些困難正是下文中所涉及的內容。
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在研究人類經濟行為時,首次將博弈論納入規範的分析框架。而後,博弈論經歷了長足的發展,可參考lute和Raiffa(1957)的精彩綜述。明智的是,研究人員認識到古典博弈理論中博弈的參與者將根據自利的原則表現出理性行為。這一假設在生物演化的背景下顯然是不合適的。作為替代,理性原則被種群動態性和穩定性所取代,而自利原則則被達爾文適應度所取代。演化博弈論的一些重要假設將會在第二章中給出。這些假設將導向一個博弈的新形式“解”,即“演化穩定策略”,簡稱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