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魚礁是適合魚類群集棲息、生長繁殖的海底礁石或其他隆起物。其周圍海流將海底的有機物和近海底的營養鹽類帶到海水中上層,促進各種餌料生物大量繁殖生長,為魚類等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和索餌繁殖場所,使魚類聚集而形成漁場。常選擇適宜的海區,投放石塊、樹木、廢車船、廢輪胎和鋼筋水泥預製塊等,以形成人工礁,可誘集和增加定棲性、洄游性的底層和中上層魚類資源,形成相對穩定的人工魚礁漁場。
構造原理
對於魚礁的作用原理尚未達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一種理論認為,魚礁使水流向上運動,形成上升流,把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吸引魚群前來覓食;另一種理論為為,魚礁能產生陰影,許多魚類喜歡陰影,故願意游過來;還有一種理論認為,魚礁能給魚兒提供躲避風浪和天敵的藏身之地。
類型
人工魚礁漁是保護和增殖近海漁業資源的一項有效的技術措施。有以下類型:
一、按建礁功能
1.養殖型魚礁:以養殖為目的,根據養殖對象的生活習性來設計和設定的魚礁。
2.誘集型魚礁:以提高漁獲量為目的而設定的魚礁
3.增殖型魚礁:以增殖生物資源改善魚類種群結構為主要目的而設定的魚礁。一般投放於淺海水域,主要放養海參、鮑、扇貝、龍蝦等品種,起到增殖作用。
4.游釣型魚礁:為旅遊者提供垂釣等休閒娛樂活動而設定的魚礁。
5.保護型魚礁:設定魚礁的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全瀕危珍稀物種。防止大型漁具作業,使拖網、圍網和刺網等網漁具避開魚礁區。魚礁區成為禁漁區和魚類避難所。
二、按造礁材料
1.水泥礁:水泥可製成各種不同形狀的礁體。
2.船、車礁:利用廢舊船舶和車輛作為人工魚礁礁體,這種人工魚礁可以使廢品得到利用,且成本低。
3.輪胎礁:將廢舊輪胎綑紮成塔形、方形等所需的形狀,投放於預定海域作為人工魚礁,實現廢物利用。但綑紮的方法和用材要牢固經久耐腐蝕。
4.石料礁:以天然石塊作為礁體,直接投放于海底堆疊成一定形狀的魚礁,如海參魚礁。
5.塑膠礁:以塑膠構件為原材料製成的魚礁。此類材料大多數套用於浮式魚礁,因為浮式魚礁要求礁體又輕又耐用。
6.鋼材礁:鋼質材料製成的框架式魚礁。一般為大型、多投放在外海,水深40-100m左右,日本使用較多,用以誘集鮪魚、鰹魚等。
7.按礁體所處水層:底層魚礁、中層和表層魚礁。
8.按礁體結構:方形魚礁、十字形魚礁、三角形魚礁、圓台型魚礁、半圓形魚礁、框架型魚礁、梯形魚礁、船型魚礁、綜合型魚礁。
作用
一、恢復漁業資源
魚類等水生生物有著索餌的本能,多數魚類都以浮游生物為食料,投放在海域中的人工魚礁(上升流礁)在迎面流附近產生涌升流,這種涌升流將海洋底層低溫而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使海洋浮遊動植物在人工魚礁礁體及區域內增殖,從而為魚類等水生生物提供大量餌料;魚類等水生生物還有著繁殖、避敵等本能,經過精心設計的產卵礁提供了廣大的表面積,成為許多魚卵的附著基和孵化器,而多為中空、小孔較多的避敵礁,則成為幼魚的庇護場所,減少幼魚被兇猛魚類捕食的厄運,從而提高幼魚存活率。豐富的餌料、舒適安全的生長環境自然使人工魚礁的集魚、增殖效果不一般。
二、恢復海域生態環境,穩定海域生態系統
人工魚礁的引入有助於改善水質,減少海洋赤潮等海洋災害發生的頻率。人工魚礁投放後會被大量的生物附著尤其是底棲生物,如藻類、貝類等,海藻等底棲植物的生長能消耗大量的氮、磷等營養鹽,同時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而貝類等底棲動物則可通過濾食消耗掉大量有機碎屑、浮游植物。利用這一效應就可淨化水質,減少赤潮發生的機率。
我國海洋漁業長期採用底拖網作業,其不僅帶來漁業資源衰退的結果,更使得近海海底的自然魚礁、海底突起部分和海溝夷為平地,長期遭受底拖網作業區域的海底往往呈平脫化、荒漠化,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工魚礁的引入不僅可以阻止底拖網作業,而且兼具改善漁場的底質環境的功能,可變魚種較少的沙泥底質環境為生產力較高、魚種較多的岩礁環境。此外人工魚礁還可建設在海洋自然保護區,對於拯救瀕危物種和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起到積極作用。人工魚礁可在最佳化海洋生態環境與保護水產生物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這樣的良性循環正是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因素。
三、調整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我國現有的漁業產業結構不盡完善,人工魚礁業的發展首先可以為捕撈業限縮提供“軟著陸”環境。被淘汰的廢舊漁船經過清潔處理與改裝,可作為建礁材料,漁民則可在礁區從事釣業或者經營遊艇;其次人工魚礁可與海水養殖、增殖放流等相結合,發展海洋牧場,進一步提升“海洋農牧化”水平,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人工魚礁還可帶動休閒旅遊業的發展,生態旅遊是現代旅遊業最時尚的方向之一,生態環境、生態資源及生態文化豐富的區域往往成為旅遊勝地,人工魚礁可使漁業有機地融入旅遊業,建於不同港灣的人工魚礁區,海岸景色和生物資源各異,可成為海上不同的觀光旅遊區與休閒垂釣區,為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態旅遊增添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