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滿江紅
代北燕南 ,應不隔、月明千里。誰相念、胭脂山 下,悲哉秋氣 。小立乍驚清露濕,孤眠最惜濃香膩。況夜鳥、啼絕四更頭,邊聲 起。
銷不盡,悲歌意。勻 不盡,相思淚。想故園今夜,玉闌誰倚。青海 不來如意夢,紅箋 暫寫違心字。道別來、渾是 不關心,東堂桂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另有平聲格,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後片十句五平韻。
⑵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帶。代北,原指漢、晉時期之代郡,唐以後之代州北部等。燕南,泛指黃河以北之地。
⑶胭(yān)脂(zhī)山:即燕支山。在古匈奴境內,以產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因其地水草豐美,宜為畜牧,是為塞外之寶地。古詩中多代指值得懷念之地。
⑷秋氣:指秋日的淒清、肅殺之氣。
⑸邊聲:指邊境上羌管、胡茄、角號等諸多聲響。范仲淹《漁家傲》:“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⑹勻(yún):抹。
⑺青海:本指青海省內之最大的鹹水湖,北魏時始用此名。後以之喻邊遠荒漠之地。
⑻紅箋(jiān):紅色箋紙,多用以題寫詩詞等,這裡是指書寫信札。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⑼渾是:全是。
⑽東堂桂:因科舉考試而及第稱為“東堂桂”。語出《晉書·郤洗傳》:郤冼以對策上第,拜儀郎。後遷官,晉武帝於東堂會送,問洗曰:“卿自以為何如?”洗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白話譯文
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卻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時。我佇立在寒夜風中,承受著這寒冷淒清,孤枕難眠。已近四更,城烏夜啼,邊聲四起,此刻誰又在遠方掛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悲歌不勝消受,悲淚暗流不止,在家鄉的故園裡,誰又在獨倚著欄桿同樣神傷呢?只恨無夢可慰相思,唯以違心之字的書信自慰。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納蘭性德隨扈五台山。在一個月夜裡,詞人因懷念妻子輾轉難眠,為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故作下此詞。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這首詞以明月為媒介,以月之照臨千里之外的閨房與邊地想到了千里之外的親人,表達了詞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詞的上闋前兩句寫千里共明月之意,接下兩句寫此時獨自傷悲的心情,再二句描繪相思的情景,結處則以此刻邊聲、烏啼烘托相思之苦之無助。月的力量是無形又有形的,月光同時彌補了兩地難以逾越的距離,使詞人的思緒飛躍於兩地之間,頻頻更換的場景模糊了邊地於閨房的界限。上片層層轉進,曲折婉轉。
下闋進一步訴說相思的痛苦。前四句說悲歌不勝消受,悲淚暗流不止,其相思之苦狀如此,奈何奈何?下二句又假想妻子也在為別離而傷感,再二句怨恨無夢可慰相思之痛,只有以違心之字的書信聊以自慰。最後二句宕開,是“違心字”的延伸。以思婦之口,道出了征人的不關心思念自己。語雖平淡,但卻更顯情致綿長深婉。因遙遠的距離之隔產生的抱怨於誤解恰恰表現出了與妻子感情篤摯、意氣相投的底蘊。
全詞意象繁密,情感細膩,在纏綿悱惻的思念中平添了慷慨悲涼之氣。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秋天,詩人到了塞外,思念故園,不禁悲從中來。他想得很多,邊聲秋意,更勾起了詩人的離情別緒。但是,為了減輕閨中人的煩惱,詩人寫家信時,故意顯得薄情寡恩,偏偏說自己一點兒也不想家。這種姿態,反進一步表明了他內心的痛苦。”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納蘭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初期著名詞人。自幼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1676年(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遊,從一定程度上為清廷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死時年僅三十一歲。一生著作頗豐,有《通志堂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他以詞聞名,今存349首,內容哀艷感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詞集初名《側帽》,後名《飲水》,後世統稱為《納蘭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