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武”和“穆”都是中國古代諡法常用字。“武穆”曾用於多位帝王將相的諡號,其中以岳飛的諡號最為人知。
人物諡號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朝廷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後又追謚武穆、忠武,追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另有《岳忠武王文集》傳世。
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平息“安史之亂”主要人物,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一。代宗廣德二年薨,年五十七。贈太保,謚曰武穆。
馬殷
馬殷(852~930),字霸圖,許州鄢陵人。少為木工,後從軍,官至唐湖南節度使,五代後梁時,累官至守太師、兼中書令,封楚王,加天策上將軍之號,總制二十餘州,自署官吏,征賦不供。後唐時,復授太師、兼尚書令、楚王,加守尚書令。後建立楚國。後唐長興二年薨,年七十有八。謚曰武穆。
高懷德
高懷德(926-982年)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字藏用。五代時常山真定(今正定)人
。
後晉開運初,遼人犯邊,行周北征,高懷德剛滿18歲,從父北征。行至戚城(今河南-濮陽縣北)被遼軍重圍,援兵不至,十分危急。高懷德縱橫馳突,挾父突出重圍,以功領羅州刺史(今廣東-廉江縣東北),後改任集州刺史( 今四川-南江縣),領職 牙校。再改任信州刺史(今江西-上饒西北)。後晉末, 契丹南侵,高行周邊邢趙路都部署抵禦,留懷德守 睢陽(河南-商丘縣南),群盜大起,懷德堅壁清野,盜不能入。
後漢初,高行周移鎮魏博,高懷德為 忠州刺史(今四川忠縣)。後周初,行周逝世,召懷德為 東西班都指揮使,領 吉州刺史(今江西吉安市),後改 鐵騎都指揮使。太原-劉崇進犯,周世宗討伐,以高懷德為先鋒,克捷,懷德以功績遷為 鐵騎右廂都指揮使,領果州團練使(今四川南充市北)。又隨周世宗征淮南, 知廬州(今安徽-合肥市),行府事,充 招安使,戰廬州城下,斬首級 700餘,又遷 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領岳州防禦使。周恭帝即位,升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江寧軍節度使,又為 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宋太祖即位,為 義成軍節度使,拜 殿前副都點檢、武信軍節度使、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鎮守滑州,娶宋太祖之妹燕國長公主,加封駙馬都尉。又受命與石守信平息上黨李筠叛亂,因功升忠武軍節度使。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改任 歸德軍節度使,開寶六年( 公元973年) 秋,加封同平章事。冬、燕國長公主去世,去駙馬都尉封號。宋太宗即位,加兼侍中、檢校太師。太平興國三年( 公元978年)有病,帝詔太醫到府第治療。次年, 隨帝征太原,改鎮曹州,封冀國公。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改 武勝軍節度使,是年七月去世。追贈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謚 武穆。
劉錡
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紹興三十二年(1162)二月,劉錡病死於臨安,後謚武穆。《宋史》稱:“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又稱:“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錡姓名者,罪不赦。枚舉南朝諸將,問其下孰敢當者,皆隨姓名其答如響,至錡,莫有應者,金主曰:吾自當之。然錡卒以病不能成功。”評論雖不無誇張,但劉錡抗金,除形勢不利而主動退兵外,大多戰勝,因而被“世傳錡通陰陽家,行師所避就”。
其他
宋代名將曹瑋(曹彬之子)卒後贈侍中,謚武穆。
劉錡,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紹興三十二年(1162)二月,劉錡病死於臨安,後謚武穆。《宋史》稱:“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又稱:“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錡姓名者,罪不赦。枚舉南朝諸將,問其下孰敢當者,皆隨姓名其答如響,至錡,莫有應者,金主曰:吾自當之。然錡卒以病不能成功。”評論雖不無誇張,但劉錡抗金,除形勢不利而主動退兵外,大多戰勝,因而被“世傳錡通陰陽家,行師所避就”。
元代武將博羅歡,累贈推忠宣力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加封泰安王,謚武穆。
諡號
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諡號的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謚,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謚,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謚”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