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失題
天風海濤,昔人曾此,酒聖詩豪。我到此閒登眺,日遠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連天隱隱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作品鑑賞
這首小令是登高眺望大海之作。首句“天風海濤”,用了古代詩文中吟詠海浪之大、海風之激的現成詞語。如李白《有所思》:“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李紳《望海亭詩》:“海濤生處與雲齊。”范成大《望海亭賦》:“天風激吹,波濤闔開。”但把“天風海濤”錘鍊成一句,海、天連成一體,風、濤互增威勢,境界開闊,氣魄宏偉,仍有創新意味。緊連“昔人曾此,酒聖詩豪”,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那些氣宇不凡、才華出眾的酒聖詩豪曾經游此,更給此地增添了光采;另一方面,此處的天風海濤,陶冶了那些人物的胸懷,使之酒興更高,詩情更豪。總之,“天風海濤”與“酒聖詩豪”互相映襯,地靈人傑,使這首小令起首的基調充滿一種高昂豪放的氣勢。據《明一統志》,福州鼓山有天風海濤亭,但作者所登臨的是否此亭,很難坐實。從整首曲子的開闊視野揣摸,作者必定是在登高望海,則是無疑的。
以高昂豪放的筆調,高唱出“天風海濤”之後,曲中以“我到此閒登眺,日遠天高”過渡一句,把情緒緩滯鬆弛下來,以“閒”字表明是信情遊玩的一種閒適情緒,以“日遠天高”表明天氣晴朗,便於遠眺;又表明作者站得很高,才能有如此開闊境界。以下兩句,是“登眺”所見的景象:“山接水茫茫渺渺,水連天隱隱迢迢。”陸上的群山起伏綿延,連著無邊無際的大海,直到天際,呈現了一種海天相連、山海相接、渾然一體的廣闊畫面,給人以邈遠空曠、迷濛隱約的印象,產生一種雄偉壯闊而又迷茫朦朧的美感。作者對此,卻輕輕點了一句“供吟笑”,這固然也表現了他談笑吟詠的瀟灑氣度,但似乎也流露了一種玩世不恭的念頭。收尾兩句,“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說此處既有如此天地、如此風景可供“吟笑”,那我致仕退處後一定自動來此居住,決不等待老僧的招喚。但眼下還“功名”未了,他還要去奔波國事——這確是身居高官的作者的內心獨白。
全曲寫闊大場景,不屑於細小節目,很有氣魄,很有境界。但文人氣息甚濃,不大象散曲,而更象一首豪放派筆下的詞。這也正是上層文人散曲的特點。
作者簡介
姚燧(1238-1313)元代文學家。字端甫,號牧庵,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遷居河南洛陽。姚燧3歲喪父,隨伯父姚樞居蘇門,後被薦為秦王府文學,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著有《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內有詞曲2卷,門人劉時中為其作《年譜》。姚燧以散文見稱。宋濂撰《元史》說他的文辭,閎肆豪剛,“有西漢風”。黃宗羲甚至說他的文“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讀序》),稱頌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