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滬東新村街道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東北部,原名歇浦路街道,1996年12月和1998年3月經浦東城區兩次區劃調整、轄區一再東移更名而成。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繼曹楊新村之後,依託
滬東船廠形成的第二個工人新村,並逐步發展為目前擁有5.51平方公里、6.76萬戶籍人口(流動人口1.14萬)、33個居民區和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混合型社區。滬東新村街道位於浦東一城區的,街道33個居民區組建了632個樓組黨小組,覆蓋率達到100%,8000多名黨員主動亮出身份,黨徽閃耀在全社區2506個樓道,管轄區域東至浦興路,與浦興街道接壤;南靠金橋路,與金楊街道相連;西瀕黃浦江,與浦西隔江對望;北至東溝港與高行鎮為鄰。面積5.5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6.76萬人,流動人口1.14萬人。轄32個社區。辦事處駐藍城路247號。近年來該街道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共引進企業54戶,引進註冊資金達7億元,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吸納了一批納稅大戶,使街道稅收收入的持久穩定性得到保證。 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滬東新村街道,在浦東城區格局調整的情況下,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街道的管轄範圍由原來的7.8平方公里縮小到目前的5.51平方公里,地段也從繁華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移至黃浦江以南、浦興路以北、金橋路以東、趙家溝以西的城鄉結合部。滬東曾先後獲得新一輪上海市文明社區、上海市平安社區、上海市交通文明街道、上海市雙擁“七連冠”等榮譽。歷史沿革
1960年浦東縣洋涇街道劃入楊浦區建滬東街道。同年轄區內東鎮、西鎮2居委劃出歸川沙縣洋涇鎮,1984年
川沙縣東溝港以南,荻柴浜以北,上川路以東地段劃入,海防新村劃出。1987年建歇浦路街道,因境內歇浦路而得名。1993年劃歸浦東新區。位於浦東新區北部,北至東溝港,西至榮成路,橫跨陸家嘴金融貿易開發區和金橋出口加工區,南沿浦東大道、金橋路及荻柴浜,北瀕黃浦江。1997年,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6.5萬,轄30個居委會。1996年12月和1998年3月經浦東城區兩次區劃調整,轄區一再東移並更名為滬東新村街道。2006年,撤銷柳埠一居委會、博興路二居委會,設立柳博居委會;撤銷蘭城路居委會、博興路三居委會,設立博藍居委會;五蓮路二居委會併入朱家門居委會。滬東新村街道是上海典型的工業居住區,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江地區和南部地域,居住區主要分布在區域中部、北部和東南部,其中老滬東新村是繼曹楊新村之後,於50年代建造的上海市第二個工人新村。有浦東大道、浦興路、金橋路、五蓮路、萊陽路、博興路、利津路、蘭城路、長島路等主幹道。街道工作
在新區區委、區政府,金橋功能區域黨工委、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在街道歷屆黨政班子執政為民的理念
下,結合滬東實際,早在2006年,提出了“綠色、有序、人文、和諧”的社區建設目標。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啟動後,主動剝離了街道招商引資的職能,重新將街道職能定位在了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並制定了相應的公共財政等相關配套政策。滬東社區(街道)黨工委圍繞深化統籌發展,構建人文滬東的具體工作目標進行了多方位探索並取得一定成效。社區黨建體制建設進一步深化,完成了街道黨工委向社區(街道)黨工委的轉制,實現了領導管理的全覆蓋;社區綜合功能進一步拓展,依託社區“三大中心”等載體發揮綜合服務作用,體現了輻射放大效應;社區品牌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打響了樓組節、家庭文化藝術節、滬東彩球等知名品牌,凸顯滬東文化的別樣性;社區管理機制進一步最佳化,率先進行了疏堵結合、門責包乾、快速應急等機制的探索,顯現了管理理念的前瞻性。滬東曾先後獲得新一輪上海市文明社區、上海市平安社區、上海市交通文明街道、上海市雙擁“七連冠”等榮譽。教育事業
滬東新村街道社區學校(退大)是街道於2011年10月為了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和上海市退休職工大學浦東
滬東分校合併而成的。地處浦東新區柳埠路142弄43號,學校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下轄33個居民區教學點。社區學校現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兼職教師和志願者講師隊伍,他們在相關專業領域有一定造詣,且有豐富的社區教學經驗,常年開設多種文化休閒、體育健身、人文知識等方面的課程,吸引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參加學習。社區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是核心、廣泛參與是前提、組織教育是基礎、提升素質是重點、整合資源是關鍵”的工作思路,樹立“社區教育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服務”的理念,以活動、項目、課程、實驗、課題等為抓手,努力搭建好“人人學、時時學、處處學”的社區教育平台,推進社區教育向著協調、特色、優質和可持續的健康方向發展。增強社區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多管齊下,辦出讓人民喜聞樂見的社區教育;從我做起,做學習的主人。各分校能積極發揮作用,搭起社區教育的舞台,使社區學習有成效、教育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