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垂直直伸,有分枝,生多數鬚根莖基部或上部被白色分叉鉤狀硬毛,向上毛稀或幾無毛。葉幾全基生,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線狀長橢圓形,長3-10厘米,基部楔形漸窄成翼柄,長達4厘米,兩面被硬毛及鉤狀硬毛,沿中脈及葉緣較密,邊緣淺波狀微尖齒、淺波狀或全緣;莖生葉少或幾無,線狀披針形,無柄,半抱莖。 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單生於二叉分枝頂端。總苞鍾狀,長1厘米;總苞片3層,中外層小,線形、長三角形或披針形,長2-4毫米,寬約0.4毫米,頂端急尖,內層線狀披針形,長1厘米,寬約2毫米,頂端急尖,全部總苞片外面沿中脈有1行短硬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舌片頂端5齒裂。瘦果長橢圓形,紅褐色,長4.5-4.8毫米,彎曲,有14條稍高起的縱肋,向頂收窄,但無喙,肋上有橫皺紋。冠毛2層,外層短,糙毛狀,內層長,長6-7毫米,羽毛狀,白色。花果期4-11月。
根
根垂直直伸,有分枝,生多數鬚根。
莖
莖直立,自基部或下部多次不等二叉狀長分枝,基部或下部被稠密或稀疏淡白色頂端分叉的鉤毛狀硬毛,向上毛稀疏或無硬毛或全株幾無鉤毛狀硬毛。
葉
全部葉幾基生,基生葉花期生存,倒披針狀長橢圓形、長橢圓形或線狀長橢圓形,長3-10厘米,寬5-20毫米,頂端急尖或鈍或圓形,基部楔形漸狹成長或短翼柄,柄長可達4厘米,葉兩面,特別沿中脈及葉緣有長或短硬單毛併兼有鉤貓狀硬毛,邊緣淺波狀微尖齒或淺波狀或全緣;莖生葉小,極少或幾無莖生葉,寬線形、線狀長橢圓形、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有稀疏微尖齒或小鋸齒或全緣,基部無柄,半抱莖,兩面特別是下面沿中脈有稀疏的長或短硬單毛;最上部枝叉處的葉最小,有時呈鑽狀。
花
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單生於二叉分枝頂端。總苞鍾狀,長1厘米;總苞片3層,中外層小,線形、長三角形或披針形,長2-4毫米,寬約0.4毫米,頂端急尖,內層線狀披針形,長1厘米,寬約2毫米,頂端急尖,全部總苞片外面沿中脈有1行短硬毛。
舌狀小花多數,黃色,舌片頂端5齒裂。
果
瘦果長橢圓形,紅褐色,長4.5-4.8毫米,彎曲,有14條稍高起的縱肋,向頂收窄,但無喙,肋上有橫皺紋。冠毛2層,外層短,糙毛狀,內層長,長6-7毫米,羽毛狀,白色。
花果期4-11月。
生長習性
生於山坡草地、林緣及灌叢中,海拔1400-2540米。
產地分布
分布雲南(昆明、東川、會澤、大姚、大理、麗江、維西、蘭坪、昆明、永平)、西藏(亞東)。
相關品種
在雲南麗江還有一種毛連菜,即Picris junnanensis V. Vassil. 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i. URSS 17: 457. 1955;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20 (3-4): 300. 1967.“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35厘米,下部被黑紫色或紅色的硬毛,硬毛單毛狀或頂端分叉的鉤毛狀,上部有分枝。基生葉蓮座狀,少數,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邊緣有少數鋸齒或淺波狀鋸齒,中脈紫色,下面被單毛狀硬毛。頭狀花序3-6個生於枝端。總苞片黑綠色,邊緣軟骨質,有長緣毛。舌狀小花黃色。瘦果長4-5毫米,有縱肋,肋上有橫皺紋,頂端有短喙。冠毛黃白色。”標本未見,上錄自原記載。暫作存疑。
栽培繁殖
多為野生。
採集與加工:藥用全草及根。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鮮用或曬乾備用。
物種研究
滇苦菜對鋅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雲南省蘭坪鉛鋅礦區的野外調查中發現菊科植物滇苦菜對Zn的忍耐和富集能力。因此,本文通過野外調查及營養液培養實驗,以期鑑別出滇苦菜是一種新的zn超富集植物,為探明植物對Zn的耐性和富集機制以及Zn污染土壤修復提供一種新的物種資源。
野外條件下滇苦菜對Zn的富集
自然條件下,滇苦菜對Zn的富集及根際土壤中zn含量存在較大差異,架崖山的土壤全量和有效態含量均遠高於北廠礦段(p<0.05)但在植物富集金屬能力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土壤中Zn的全量平均值61495mg/Kg,但滇苦菜在含zn高達134973mg/Kg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長,表明它對zn的毒害具有極強的耐性。
Zn處理對滇苦菜生長的影響
營養液培養試驗表明,當Zn濃度小於80mg/L,滇苦菜的生長基本正常;當Zn濃度大於120mg/L,處理6d後滇苦菜出現明顯的中毒症狀,即根尖發黑,幼葉葉尖壞死,葉片失綠髮黃,生長受阻,其症狀隨Zn處理水平和處理時間的增加而加劇。
滇苦菜的植物鮮重及鮮重處理前後的變化量均隨Zn處理的增加而呈下降趨勢,地上部表現得更為明顯。當zn處理達到80g/L,與處理前相比,植物的生物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且zn濃度越高,生物量下降越多。處理前後滇苦菜鮮重變化量各處理之間有極顯著性差異,但120mg/L、0mg/L度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植物地上部與根部乾重的下降趨勢相同。隨著zn處理的增加,地上部與根部乾重的比值增加,這與東南景天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有學者指出,Zn的毒害,首先是植物的根部,特別是根尖遭受傷害,側根發育受到嚴重抑制,減少了根系的生長,然後蔓延到地上部。而Zn超富集植物Thlaspicaerulescens的地上部與根部乾重的比值隨著Zn處理濃度的增加而減少,表明其地上部比根部對高Zn脅迫更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