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滅亡》反映的是1926年左右,在北伐戰爭之前,軍閥孫傳芳統治下的上海的生活,塑造了一個以生命向黑暗社會復仇的職業革命者杜大心的形象,這位主人公得了嚴重的肺結核病,卻忍住極大的痛苦為反抗專制制度而拚命工作,他對自己個人的前途失去了希望,對黑暗壓迫下的人類前途也感到絕望,然而他還是要盡力奮鬥。雖然他也被人愛過,但那種絕望、虛無而又要拚死抗爭的心態最終使他喪失了愛情,甘願消耗生命以殉事業,求取良心的安寧。
小說《滅亡》以在北洋軍閥統治下沾滿了“腥紅的血”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響徹全書的是這樣的呼聲:“凡是曾經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應該滅亡。”這也是小說的主題。主人公杜大心懷有“為了我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我甘願滅亡”的決心,最後,他為“信仰”而英勇獻身。
杜大心為“信仰”獻身的結局反映了巴金本人的人道主義思想(即忠實的生活,正當的奮鬥,愛那需要愛的,恨那摧殘愛的,為了人類準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和無政府主義思想(即“正義,平等,自我犧牲”) 。
小說以火一樣的激情傾吐愛憎,揭露和控訴罪惡的舊制度和殘暴的軍閥統治,喊出了人民的心聲;他鼓舞青年的變革信心,激發他們的鬥爭精神,同時以主人公的悲劇結局,在客觀上顯示了個人反抗的失敗,成為一部有很大進步意義的作品。
作品目錄
序
第一章 無邊的黑暗中一個靈魂底呻吟
第二章 夢景與現實
第三章 四年前
第四章 女人
第五章 一個平淡的早晨
第六章 李冷和他底妹妹
第七章 生日的慶祝
第八章 一個愛情的故事
第九章 杜大心與李靜淑
第十章 愛與憎
第十一章 立誓獻身的一瞬間
第十二章 杜大心底悲劇
第十三章 張為群
第十四章 危機
第十五章 革命黨被捕
第十六章 八日
第十七章 殺頭的盛典
第十八章 兩個世界
第十九章 決心
第二十章 最後的愛
第二十一章 “淑,我去了!”
第二十二章 滅亡
創作歷程
巴金先生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從小目睹封建大家庭內部腐敗墮落、勾心鬥角的生活方式,封建專制主義壓迫、摧殘年輕一代的罪惡行徑,他對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痛恨和對自由生活的熱情嚮往,充盈於作品之中。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3月至1928年8月初赴法國留學時,寫成了處女作中篇小說《滅亡》,發表時使用筆名“巴金”,載1929年1月至4月《小說月報》第20卷第1號至第4號,初版1929年10月開明書店,現收《巴金文集》第1卷。
點評鑑賞
《滅亡》是巴金漫長的文學生涯的起點,在這部小說的手稿上,他第一次署上了“巴金”這個筆名;正是它的發表使得“巴金”成為一代代讀者熟知的作家。這部作品被看作當時文壇的重要收穫,《小說月報》編者認為《滅亡》和老舍的《二馬》,“這兩部長著在今年的文壇上很引起讀者的注意,也極博得批評者的好感。他們將來當更有受到熱烈的評贊的機會的,”有人在回顧一九三二年文壇時,認為:“在怠懶和疲憊的狀態下支持著的文壇上,近年來只有巴金可以算是盡了最大的努力的一個。”“我們甚至可以說,文學上的羅曼主義是因了巴金才可能把壽命延續到一九三二年以後去。”
作者簡介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索橋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1982年獲“國際但丁文學獎”。散文集《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我國文學界有“魯郭茅,巴老曹”的美稱,也就是說,我國文學界的泰斗主要有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這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