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溫病源流論》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淵源於秦漢之前的溫病學說 1
第一節 馬王堆醫書有關溫病的記載 1
第二節 《內經》奠定了溫病學的理論基礎 2
一、提出一系列溫病病名 2
二、點明溫病的病因 2
三、闡明溫病的發病機制 3
四、詳述溫病的臨床表現 4
五、提出溫病的治療原則 5
六、指明溫病的預後轉歸 6
七、熱病專篇與溫病 6
第二章 在傷寒體系內發展的溫病學說 18
第一節 在傷寒體系內發展的原因 18
一、《內經》的影響 18
二、《難經》與《傷寒論》的影響 19
第二節 溫病與傷寒未分化階段 20
一、《傷寒論》中的溫病論述 20
二、王叔和對溫病的探討 23
三、巢元方對溫病的論述 26
四、孫思邈對溫病的論述 30
五、王燾對溫病的論述 33
第三節 溫病與傷寒的初步分化階段 35
一、龐安時 35
二、朱肱 40
三、湯尹才 43
四、陳言 43
五、施發 44
第四節 傷寒與溫病的分化完成階段 45
一、劉完素 45
二、王履 52
第三章 溫病學說的獨立發展 61
第一節 吳有性對溫病學說的貢獻 61
一、對前人有繼承,但不囿於舊說 62
二、獨出機杼,創見頗多 65
第二節 喻嘉言對溫病學說的貢獻 72
一、駁正叔和之失 72
二、所論溫疫多可取法 73
第三節 吳、喻對溫疫學說發展之影響 77
一、戴天章《廣瘟疫論》 77
二、楊璿《傷寒溫疫條辨》 83
三、余霖《疫疹一得》 85
第四章 溫病學說已建成獨立完整的體系 92
第一節 葉天士對溫病學說發展的貢獻 92
一、對新感溫病的貢獻 93
二、發展溫邪上受之說 94
三、創立衛氣營血辨證綱領 94
四、倡言三焦辨證 96
五、辨齒舌斑,甚為精審 98
第二節 薛生白對濕溫的發展 101
一、闡發濕熱合邪的病機 102
二、指明濕熱病邪的侵入途徑 102
三、濕熱病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 103
四、對辨證論治的闡述 104
第三節 吳瑭對溫病學說的貢獻 109
一、第一次全面總結溫病學說 109
二、進一步發展三焦辨證學說 111
第四節 王士雄對溫病學說的再度總結 116
一、再度系統總結溫病學說 116
二、明辨溫病之傳變規律 117
三、溫病治療貴在邪有出路 118
四、治療溫病必須顧護陰液 119
第五節 其他醫家對溫病學說某一領域的貢獻 120
一、鄭全望——總結瘴瘧證治 120
二、張鳳逵——總結暑病辨治 123
三、陳平伯——系統闡發風溫證治 125
四、王孟英——總結霍亂論治經驗 127
五、陸廷珍——闡發六因病治 130
六、雷豐——總結時令病之證治 131
七、柳寶詒——完善伏氣溫病學說 135
八、羅芝園——總結鼠疫證治 136
文摘
著作權頁:
凡此皆說明,六經辨證於溫病,運用亦頗廣泛。明確此前提,再討論其與《熱論》六經分證的繼承和發展,就顯得很有必要。
溫病的六經辨證,可以說與《熱論》所述,更是一脈相承。其主要相同處,是其完全繼承了《熱論》六經分證表里皆熱證這一原則。其太陰、陽明、少陰、厥陰等溫病為熱證,人所共知,無須贅論。下面,主要分析其不同處,即其發展的一面。
第一,與傷寒對比來看,更能說明其發展所在。對於六經辨證的發展,如果說傷寒發展有了虛寒證這一面,那么溫病則是在六經分證的基礎上,發展了陰虛辨證這一面。
其發展原因在於:傷寒為寒邪,易傷人陽氣,故多出現陽虛證;溫為陽邪,易傷陰液,故多出現陰虛證。從其內在原因分析,找出其發展規律,其繼承性的聯繫,脈絡更為清楚。
溫病於治療上,對於護陰、滋陰乃至救陰等法,甚有發展。
第二,關於傳變,發展亦多。溫病的傳變秩序,與《熱論》《傷寒論》均有所不同。《熱論》《傷寒論》一般皆始於足太陽,循次而終於足厥陰;溫病則始於手太陰,依次傳於足陽明、足少陰、足厥陰,還創有逆傳心包之說。溫病無三陽經證,卻有陽明腑證、三陰髒證。
此種傳變,不能說明溫病六經辨證,非源於《熱論》。這是隨臨床實踐及病因說的進步,而不斷得以發展的。
序言
一般認為,溫病的發軔晚於傷寒,實際上並非如此。如能認真地研讀《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有關熱病的論述,便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內經》論述溫病遠比傷寒為多。它不僅明確提出溫病病名,且對其病因、病機、證候、治則及預後均有論述。以病名為例,僅從《素問》大略計之,載溫病病名者約十二篇,不下六十餘處。而傷寒病名在經文中卻未曾明確予以提出。此點絕不敢孟浪言之。當是在細研經文之後,確有所據而云然,在本書中將詳細論析。
既然如上所述,溫病學說本應得到很好的發展,但事實並非如此。其發展卻經歷了十分曲折而複雜的過程,未能沿著應有的自主的道路前行,反而寄居於傷寒體系內,異常艱難地求得發展。造成如此奇特現象的原因可能很複雜,本書從《內經》《難經》《傷寒論》有關論述中試圖尋找答案,確也得到一些啟示。例如,《素問》中專述熱病者有三篇,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熱論》,中有“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一語。其所言傷寒,是指病因而非病名,即傷於寒之意,故語法中常省略“於”字這個介詞,但也因此而極易誤讀。傷寒名家柯韻伯也曾認為《熱論》系論溫病之作,明確提出:“要知《內經》熱病,即溫病之互名。”很明顯,他未將“傷寒”一詞作為病名。此外,最具影響的《難經》,其“八十五難”有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應是首次明確提出傷寒病名者,而且將溫病包含在傷寒之內,從而開啟了溫病包含在傷寒體系內發展的先河,對溫病學說造成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系在研究生班及全國中醫內科提高班所寫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其中關於溫病學說的一些觀點,多為前人所未言,迄今亦未做過深入研究。為了有利於熱病學的發展,不少人建議付梓,以供研習溫病者參考。
除小女劉芳之外,在講稿整理過程中,周慎主任醫師曾熱心予以協助,劉俊君亦襄助有關工作,特此致謝。本書中觀點可能有不成熟或不妥之處,故不敢敝帚自珍,希能拋磚引玉,則不勝感盼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