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書

佛山著名兒科中醫師溫玉書(1889-1943),原籍廣東省東莞縣人,生於1889年,幼讀經書,後轉攻歧黃術。由於勤奮好學,十八歲那年,便當起“先生仔”了。

簡介

去受人器重的中醫,首要條件是出自名家祖傳,且有多年臨床經驗。而他二者均不具備,為何能躋身於中醫的行列,並稍有名氣呢?

一、勤奮學習,精心鑽研。溫玉書善於把中醫各家兼收並蓄,結合地理環境、季節氣候、個人體質,靈活運用藥物對症治療。通過臨床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寫出論文,考取各個時期衛生部門的證書。民國三年,以優等成績取得了廣州醫學求益社的畢業證書。

二、出身寒微,醫德高尚,對貧病者體恤入微。每天上午五時開診,方便農民早出早歸。在乙卯年特大洪水時,佛山的街道大部份被淹。他為了解除病者的痛苦,劃著名小艇走街串戶,為病者診治。對貧苦病者,一律義診,還施藥而治;對貧困的產婦,不但發給“生化湯”,而且主動把煲好的姜醋送上門,因而名聲遠揚。

三、 他牢記母親“要樂善好施”的教導,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每年都進行施藥、施米、施粥、施棉衣、施棺木(包括仵工費)等義舉。抗日戰爭初期,他給民眾送雨帽,用油墨在帽頂寫著“頂能抗日”字。以激勵人們起來抗日。他對廣大勞動者有深厚的感情,醫術高明,講究醫德,常說: “醫者父母心”。廣大勞動者深得其利,又廣為宣傳他是麻痘、兒、婦內科專家,名聲就更大了。

四、不墨守成規。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已萌發了中西結合、為病者治療的思想。新法接種牛痘疫苗,本是西醫的項目。但他在三十年代,己廣為兒童接種牛痘疫苗,減少了天花的傳染。患麻痘的病孩,若並發肺炎,他便採用內服中藥,外敷消炎膏的方法,中西結合治療,極為奏效。農村以舊法接生,封臍多出毛病,他則以新法治療,做好斷臍手術,避免了感染,確保嬰兒健康成長。

五、方便民眾,配製成藥。如鵝喉散、白喉散、猴棗散、麥精煎窩消化水、拔毒膏等均以中藥製成。這些成藥,配合內服藥物治療,頗為奏效,深受患者歡迎。

在抗日戰爭期間,為避免敵人的跺踴,於1938年下半年到香港行醫,儘管易地而處,由於在佛山已有兒科專家的盛名,因而一經登報,新、老病者便登門求醫。1940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侵占香港後,溫玉書於1941年返回佛山,於1943年6月與世長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