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梓祥

溫在茶境鄉長任內,以農校教師為智囊,成立鄉建設委員會,進行新農村建設。 溫在茶境鄉興起的建設新農村熱潮,引起當時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極大關注。 1946年,溫當選省參議員,擴大了活動天地。

溫梓祥 (1912-1961) 福建省上杭縣茶地鄉沂溪村人。民國元年生,早年畢業於漳州省立第八中學師範科,在鄉內先後任國小教員、校長和鄉長。
1938年5月,日寇攻占廈門,漳泉沿海地區局勢動盪,他以私人交情,促成晉江私立民生農校於次年春遷至茶地。
1940年秋,民生農校在茶境鄉(當時茶地、泮境合併為一個行政鄉)和近鄰各鄉招收高小畢業生50名入學。
1941年夏,晉江來杭學生都已畢業離校,為使本縣招收的學生繼續學習,溫倡議接續下去,創辦自己的學校,成立董事會,自任董事長,邀請縣內知名人士為董事,定校名為“私立力行初級農業職業學校”,發動鄉民將公嘗會季的田業捐獻為校產,報準立案,成為當時縣內第二所中等學校。
溫在茶境鄉長任內,以農校教師為智囊,成立鄉建設委員會,進行新農村建設。主要興革事項有:減輕佃農的地租負擔,實行三、五七減租;開發泮境的優質瓷土,創辦瓷廠,生產多種品種、規格的瓷產品;利用山區的毛竹資源,在白石笏設立造紙廠,生產毛邊紙和玉扣紙;引進早熟高產的水稻,在農校實習農場試種,為良種推廣做出示範;安排農校學生並發動鄉民墾山,大面積種植油茶;設立鄉衛生所,便利鄉民就醫;在縣城投資買下私人開設的“復興書店”,經營印刷業務,增進鄉財收入。爾後,主持制訂《三年計畫綱要》,進一步推行建設事業,預期從34年起的三年內,完成19項工作目標。主要項目有:實行耕者有其田;推行各種合作事業的新經濟組織;寬籌教育基金,村村有學校,人人受教育;舉辦工作競賽,提高行政效率,改善生活條件,倡建新式住宅,講衛生、講科學等等。
為了鼓動人心,形成濃厚的建設氣氛,他親自擬定不少寓意深刻的標語,用特大字型寫在鄉內各處的顯眼牆壁上。農校的牆上寫有“生活一天,力行一天。”“力向農村去,行從大道來。”鄉內公眾場所寫得最多的牆標是:“建設農村,造福民眾!”他寫的詩《偉大的手》,經譜曲為力行校歌,其中“它有力量,它要奮鬥,要把世界一切強暴剷除,要把世界一切弱小者扶救”幾句,反映了他的追求和抱負。
溫在茶境鄉興起的建設新農村熱潮,引起當時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極大關注。民國34年夏,研究所派出由章振乾教授率領的“農村經濟調查團”,前來茶地進行考察,並在當年的《社會科學》(季刊)和研究所的《研究匯報》上發表了調查報告。
溫以其機智果敢見稱於人。該鄉翁家陂人李瑤,曾任地方武裝鍾紹葵部的營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鍾部奉命改編,開赴抗日前線,李瑤脫離軍伍,遁隱鄉里,聚賭吸毒,勾引流氓兵痞,搶劫分贓。
1942年春,溫奉命緝拿李瑤。他親臨李家,佯為拜訪,備受酒肉款待,道謝告辭時,主人還送行一程,這時他出示“手令”,李在驚慌中企圖逃跑,他即拔槍將李擊斃。由茶地到縣城有30公里,途中要翻山越谷,幾處路段常有強盜出沒。一次他由縣城回鄉,途經泮境適安亭,遇上土匪將他和其他過往行人堵截亭內。他手拿雨傘,在傘內緊握手槍,不露異樣神色,趁匪徒忙於搜槍財物,驀然揚起傘把,從傘筒里射出子彈,將一持槍匪徒擊斃,其餘兩名匪徒死命逃跑,他的機智、沉勇,一時傳為奇談。
1946年,溫當選省參議員,擴大了活動天地。後因全國形勢發生變化,人民解放軍由局部反攻轉為戰略進攻,溫的鄉長之職被撤,從而使他認識到必須棄暗投明,才是唯一出路。
1949年5月與閩西地區的國民黨軍政人員一起發動武裝起義,通電擁護中國共產黨。起義後任閩西義勇軍行動委員會上杭縣分會主任,行使縣長職權。秋後奉命去省,旋往廣州,參加南方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及土改、“五反”工作。
1953年4月調漢口中南民族學院政治研究室任職。
1955年3月因追究歷史問題,受到逮捕關押。
1961年1月在龍巖監獄病故,卒年50歲。
1980年9月中國共產黨龍巖地委落實黨對起義人員的政策,下文指出:“1955年3月追究其歷史問題,將其拘捕、關押是錯誤的,應予糾正,恢復其政治名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