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記錄儀器

溫度記錄儀器

溫度記錄儀器採用真正的人工智慧算式,儀表啟動自整定功能,可以根據被控對象的特性,自動尋找最優參數以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無需人工整定參數。控溫精度基本達±0.1℃,無超調、欠調,達國際先進水平。適用於需要進行高精度控制系統,可對溫度、壓力、流量、液位、速度等測量信號進行數字量顯示控制;可帶外給定(或閥位)控制,可取代伺服放大器直接驅動執行機構;可進行編程控制,根據生產過程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式曲線進行控制,最多可分61段曲線對控制對象進行監測、控制、記錄與遠傳。

溫度記錄儀器包括溫度記錄儀和溫濕度記錄儀等多種儀器,其中溫度記錄儀分為煤油溫度計,水銀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酒精溫度計等,應根據所使用對象和溫度範圍區分選擇相應的溫度記錄儀。

溫度記錄儀的演變過程

最早的溫度記錄儀是用紙質來來標註溫度的,伴隨科技的不斷創新,計算機使用技術的變革,無紙溫度記錄儀誕生了,記錄更為精準且可以隨時記錄。為數據的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據。近段時間溫度記錄儀又增加了帶有USB接口的樣式,更方便了數據的存貯和下載。可以說是越來越精準越來越高端化。但對於電腦操作有困難和一些特定的場合紙質溫度記錄儀套用比較廣泛。

溫度記錄儀器在各行各業的套用

在醫療衛生行業的套用

溫度記錄儀在醫療衛生行業套用非常的廣泛,低溫冷藏室,高溫殺菌櫃等都需要用到溫度記錄儀。特別在藥品的生產過程中,

在食品儲運和生產中的套用

由於食品在運輸和生產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溫度記錄儀使用量也正逐步的增加,為保證安全的食物生產鏈控制生產過程的溫度,食藥監督部門和生產企業會利用溫度記錄儀的來分析溫度數據,研究食品在溫度變化時的狀態,改善食品生產的品質。在冷飲生產中尤為重要。

在農業中的套用

在農業生產中,特別是反季節蔬菜大棚種植的過程中,溫度記錄儀必不可少,保持溫度的適宜可以保障作物的生長,簡化了園丁們的工作。

在運輸行業中的套用
溫度記錄儀器溫度記錄儀器

在遠洋運輸和長途運輸時,及時的注意貨倉溫度並加以控制才能保障貨物運輸時的品質,特別是運輸食品時,更加要注意溫度的控制。並且在發生爭議時可以提供運輸過程的溫濕度數據。避免被誤解。

溫度記錄儀的發展

溫度記錄儀是測量物體冷熱程度的工業自動化儀表,一般的溫度測量儀表都有檢測和顯示兩個部分。
最早的溫度測量儀表,是義大利人伽利略於1592年創造的。它是一個帶細長頸的大玻璃泡,倒置在一個盛有葡萄酒的容器中,從其中抽出一部分空氣,酒面就上升到細頸內。當外界溫度改變時,細頸內的酒面因玻璃泡內的空氣熱脹冷縮而隨之升降,因而酒面的高低就可以表示溫度的高低,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刻度的指示器。
1709年,德國的華倫海特於荷蘭首次創立溫標,隨後他又經過多年的分度研究,到1714年製成了以水的冰點為32度、沸點為212度、中間分為180度的水銀溫度記錄儀,即至今仍沿用的華氏溫度計。
1742年,瑞典的攝爾西烏斯製成另一種水銀溫度計,溫濕度記錄儀以水的冰點為100度、沸點作為 0度。到1745年,瑞典的林奈將這兩個固定點顛倒過來,這種溫度計就是至今仍沿用的攝氏溫度計
早在1735年,就有人嘗試利用金屬棒受熱膨脹的原理,製造溫度計,到18世紀末,出現了雙金屬溫度計;1802年,查理斯定律確立之後,氣體溫度計也隨之得到改進和發展,其精確度和測溫範圍都超過了水銀溫度計。
1821年,德國的塞貝克發現熱電效應;同年,英國的戴維發現金屬電阻隨溫度變化的規律,這以後就出現了熱電偶溫度計和熱電阻溫度計。1876年,德國的西門子製造出第一支鉑電阻溫度計
國際現代通用的溫標是1967年第13次國際權度大會通過的 ,1968年國際實用溫標。它以13個純物質的相變點,如氫三相點,即氫的固、液、氣三態共存點(-259.34℃);水三相點(0.01℃)和金凝固點(1064.43℃)等,作為定義固定點來復現熱力學溫度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