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溫帶落葉林屬於闊葉林類型,又稱夏綠闊葉林或夏綠林,是指具有明顯季相變化的夏季盛葉、冬季落葉的闊葉林。溫帶落葉林或稱溫帶闊葉林,以經年性落葉喬木、木本植物為主,分布於夏季溫暖潮濕,冬季較不嚴寒的地區,或是微氣候較明顯的山地區域。
內容
落葉林與泰加林相反,它具有極多樣的植物種類和頻繁的動物活動。溫帶落葉林是落葉被子植物喬木占優勢的群落。在晚夏,當白晝漸短,夜間漸冷時,樹木的激素濃度改變,繼之葉綠素被破壞,而其他色素也將呈現,呈現出紅、黃、橙的斑斕秋色。春天,在新葉尚未從芽中完全展開之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盛放,春光一片燦爛。林內常具灌木,但數量不是很多。
溫帶落葉林有很大的地區差異,特別是氣候環境適合於生物多樣性高的混交林地區。在這樣的混交林中針葉樹種占很大的比例.特別是在高緯度和中高山地區。土壤條件對溫帶落葉林物種構成也有很大的影響,肥沃的土壤有更高的物種多樣性。現存結構和物種構成與植被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東亞的溫帶落葉林植物群落最為多樣化,北美和近東(Near East)次之,歐洲最低。
人類活動已經改變了原始的溫帶落葉林植被群落,如森林的消失、森林用於薪材或商業木材的採伐、放牧、取走枯枝落葉、江河調洪和土地灌溉引起的水分條件的改變、外來物種的引入、人造林的出現等。近幾十年來,工業和交通引起的空氣污染變成影響生態系統構成和動力機制的重要因素,結果使現存的植被極大地偏離了原始的植物群落結構。當然原始植被結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氣候波動、土壤條件不斷改善、樹種遷徙和遺傳變化等都會引起生態系統的不斷進化。由於自然植被常常不容易確定,而且現在的植被可能與主導的生態條件沒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羅瑞格(Rohrig,1991)使用潛在自然植被(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的概念來描述森林群落,其含義是人類的影響停止後,出現的植被群落狀態。
中國的溫帶落葉林主要分布在華北和東北南部。由於人類長期經濟活動的影響,現今已基本無原始溫帶落葉林。從次生林情況看,以櫟屬落葉樹種為主,如遼東櫟、蒙古櫟、栓皮櫟等以及椴屬、槭屬、樺屬、楊屬等其他落葉樹種。落葉闊葉林植物資源豐富,各種溫帶水果品質很好,如梨、蘋果、桃、李、胡桃、柿、栗、棗等。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動物群受人類影響極大,大型有蹄類和食肉類急劇減少,有的已經絕跡。歐洲野牛、河狸、松貂等瀕臨絕滅。麋鹿(四不像)為中國溫帶闊葉林特有,其野生種已絕跡;梅花鹿也是東亞夏綠林地區的標誌,許多地方野生種已是零星殘存。一些典型的溫帶落葉林動物只保留在少數自然保護區內。
地理特點
溫帶落葉林主要分布於中緯度濕潤地區,大範圍分布區位於北半球北美洲和歐亞大陸的東西兩側,在南半球的南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有較小分布區。在冷洋流和暖洋流分別影響下,各地濕潤中緯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有所差異:在大陸西側位於緯度40°~60°,大陸東側位於緯度35°~50°,包括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歐和中歐海洋性氣候溫暖區域和亞洲中部的中國、朝鮮和日本等地。整個群落面積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9.7%。
氣候特點
這種落葉林區的氣候,冬天寒涼(但不嚴酷),夏天暖溫。冬季覆雪層往往粗厚,生長季雖可長達200天,但年降水主要靠夏雨,年降水在75~150厘米之間。在歐洲、亞洲和北美,這類落葉林多被採伐並作為耕地,所以落葉林的面積並不很大。在北方和西方落葉林下的土壤是淋溶土,在南部是雛形土,這種土壤的B層,明顯的呈現黃色或紅色,常常因為耕翻而暴露於地表。
夏綠林分布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8~14℃,1月平均氣溫—3~一22℃,7月平均氣溫24~28℃,熱量條件屬溫帶類型。沿海地區幾乎全年都可能是植被生長期。年降水量500~1 00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土壤為典型高活性淋溶土和雛形土,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
植被特徵
按照氣候條件,濕潤中緯帶總體應為自然夏綠林地帶,但曾經存在北半球的的天然森林由於伐木、火燒式耕種、森林牧場開發等,幾乎全部遭到毀壞,通常只有那些不具有農業或其他價值的地方以經濟林取代自然林。與過去和與其他森林氣候地帶相比較,今天的濕潤中緯帶森林是貧乏的。
溫帶落葉林最明顯的特徵是:樹木僅在暖季生長,入冬前葉子枯死並脫落。優勢樹種為殼斗科的落葉喬木如山毛櫸屬、櫟屬、栗屬等,其次為樺木科、楊柳科、槭樹科、榆科的一些種。它們的葉片無革質硬葉現象,一般也無茸毛,呈鮮綠色。冬季完全落葉,春季萌發新葉,夏季形成鬱閉林冠,秋季葉片枯黃,季相變化十分顯著。樹幹常有厚的皮層保護,芽有堅實的芽鱗保護。這類森林一般分為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成層結構明顯。喬木層組成單純,常為單優種,有時為共優種,高15~20米。林冠形成波狀起伏的曲面。灌木層一般比較發達。因不同草本植物生長期和開花期的不同,所以草本層季節變化也十分明顯。溫帶落葉林的喬木大多為風媒植物,花色不美觀,只有少數植物藉助蟲媒傳粉。林中藤本植物不發達。附生植物均屬苔蘚和地衣,有花附生植物幾乎不見。
動物群特徵
溫帶落葉林動物群種類組成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兼有南北方成分。林內豐富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為地面活動動物提供了必要的食物和隱蔽條件,地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比熱帶、亞熱帶森林多,但樹棲動物仍占相當比例,樹棲獸類主要有松鼠、睡鼠、飛鼠、蝙蝠、樹豪豬等,鳥類有啄木鳥、鸚類(即貓頭鷹類)、杜鵑、黃鸝等,樹棲的爬行類和兩棲類著名的有樹響尾蛇、蝮蛇及雨蛙等,這些動物同樣具有多種適應樹棲攀緣生活的結構特徵和行為。亞洲溫帶落葉林代表性獸類有梅花鹿、馬鹿、麝、野豬、黃鼬、黑熊、狐、獾、花鼠、林姬鼠、小蝙蝠等;典型鳥類有灰喜鵲、黑枕黃鸝、杜鵑、綠啄木鳥、褐馬雞等;典型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有蝮蛇、虎斑游蛇、大蟾蜍、雨蛙、中國林蛙等。土壤動物種的豐富度僅次於熱帶森林,而個體數量常很多。
溫帶落葉林動物生活節律有明顯季節變化,主要由廣適性種類組成。夏季動物種類較冬季多,動物個體數量的季節變化特別明顯。許多動物隨季節而換羽(鳥類)或換毛(獸類),動物尤其候鳥遷移現象普遍,某些哺乳類以冬眠越冬,許多變溫動物冬季蟄伏或休眠,全年活動的動物大都有儲糧習性。動物的晝夜相活動不如熱帶森林地帶明顯,晝出活動種類多於夜出活動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