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溫如玉,鄖陽城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舉,嘉靖三十二年(1553)登陳謹榜進士,先出任過荊襄行人,御史銜,掌管傳旨、冊封、撫諭等事。之後他擔任兩淮鹽政監察御史、蘇松巡按、關中巡按、吳下巡按和山東觀察副使。他位列大夫,死前是執掌一省的按事分巡察,為主管兵備、學政、海防、清軍、監軍等的副長官。
清同治《鄖縣誌·人物卷》對他的介紹為:“溫如玉,字孟醇,號少谷,嘉靖進士,事親以孝聞。除行人,拜御史,巡鹺浙江,按蘇松、陝西,綽露豐棱,著有《延綏善後圖》、《蘇松賦役法》,擢山東副使卒。撫治王世貞銘其墓,遺像存三元宮。”溫如玉死於隆慶己巳(1569),時年41歲。
清康熙丙午手抄本《鄖縣誌·人物卷》記載:“溫如玉,少穎異,事父以孝聞,登癸未進士,擢御史,出督兩淮鹽政,公私稱便。一按關中,再按吳下,風采跌宕,權墨屏跡。後圖畫蘇松均賦,法皆千百治澤也。轉山東觀察副使,憲紀清肅,表於東海。”明萬曆《鄖陽府志》也記載:“鄖縣學,進士,溫如玉,嘉靖癸丑科,陳謹榜,山東按察副使。”
從明清的鄖縣誌、鄖陽府志中可以看出,溫如玉離開家鄉擔任的第一個高官是兩淮鹽政,總督銜。
溫如玉在任兩淮鹽政總督後,一按再按。“按”是指皇帝指派的地方按察使。明代的按察使是一省的司法主管,負責司法刑獄和官吏考核。當時的按察使與布政司、都指揮司並列為省級三司,按照分工獨立向皇帝直接負責。他的下屬單位為分道巡查、府按察分司。
溫如玉一按關中,是在函谷關以西的秦都鹹陽和漢都長安的故地上。
溫如玉二按吳下,在今天的江蘇、安徽和浙江部分地區,是春秋時期吳越的南部。
溫如玉三按山東,成為觀察副使,就已經不是前面意義上的按察使,而是代表朝廷專治海上通道的大員,只是不幸死於任上。
溫如玉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風流倜儻,放縱不拘,筆墨文章屏過了他的政績。他所著的《延綏善後圖》和《蘇松賦役法》被後人奉為治理地方的經典。
溫如玉出生於鄖陽真正的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溫昕被追任山西道監察御史,他的弟弟溫如春任過真陽縣令。清同治《鄖縣誌》記載,溫如春,嘉靖四十年辛酉科舉人,(溫如玉)“弟如春舉人,任真陽令,亦以清介稱。”又說“朝廷奉贈溫昕,以子如玉贈文林郎山西道監察御史。”
堪稱奇才
溫如玉的祖籍是隨州人,先祖溫志海當兵時入贅河南,在桐柏山為婿安家立命。後來祖父溫淮帶領家人遷入鄖陽。父親溫昕,字文林,娶左氏生下了溫如玉,左氏被封為孺人。孺人是古時人們對大夫妻子的稱呼,明清時則為朝廷對七品官的母親或者妻子的封號。
溫如玉的父親曾考上秀才,溫如玉14歲時也考上了秀才。當時的鄖陽知府許詞認為溫如玉是一個奇才,想把女兒許配給他,溫家卻藉口孩子還小沒有同意。不久,許詞離開鄖陽到別處任職,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年,有一個姓孫的提學到鄖陽巡視學政,通考鄖陽的秀才,考後確定溫如玉是第二名。孫提學接見溫如玉,再次與他進行了一番對答,遂當著溫如玉的面笑著說:“我本想錄你為第一名,但因為你年少,懷疑你名實不符。今日一試,果然名不虛傳。”
此後溫如玉連線參加鄉試,都沒有中舉。後來王世貞的父親王紓任湖廣巡按時,也認為溫如玉聰明伶俐,飽讀詩書,就舉薦了他。等溫如玉從漢口回鄖陽走到襄陽時,得到了父親的死訊,遂絕食七日奔喪回家。
屋漏偏逢連夜雨,溫如玉中進士後,先喪祖父溫淮,後喪母親左孺人,連續的居喪致使他的身體過於瘦弱,尤其是誘發了心腹間的氣鬱不暢。
溫如玉為官18年,一次任荊襄御史,三次任按部,最後任海道,都是持有皇帝敕書的大吏。他居住家鄉時,不與官府勾通;他為官上任後,也不吩咐照顧家裡。所以他在山東病3個月後死去,而其家裡人還不知道。
溫如玉的結髮妻子於鍾,過早去世,被朝廷封為孺人。後娶於鐘的堂妹,她的封稱高於於鍾。溫如玉有三子三女:長子溫應龍,府學秀才,娶主事黃元吉的女兒為妻;次子溫應鵬,聘娶的是舉人江以淇的女兒;第三子溫應岳,聘娶知縣李岳的女兒。溫如玉去世時,三女俱幼。
義報師恩
溫如玉任兩淮鹽政時,王世貞的家鄉江蘇太倉正是他所管轄的區域。恰逢其時,王家發生了重大變故。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俺答諸部入擾,溫如玉的恩師、王世貞的父親王紓率部抵抗卻兵敗灤河,震動京師。五月初十,王紓被捕入獄,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三十日被斬於北京西市,時年54歲,一代驍將就此隕落。
王紓的人生比較輝煌,嘉靖二十年(1541)中進士,授行人,升御史。超擢右僉都御史,鎮守通州,後改撫山東。嘉靖二十九年七月以巡視浙江兼轄福建的福、興、漳、泉四府,先後上方略十二事,率領將士曾經擊毀倭船50餘艘。遷右副都御史,北上巡撫大同,加兵部右侍郎。後改為薊遼總督,進右都御史。想不到僅一次敗仗就不為朝廷所容。隆慶初年,王世貞與弟弟王世懋為父親申冤,才得以為父詔復故官。
王紓死後,被送回家鄉草草下葬。他的學生們都怕牽連到自己而競相避諱,有的甚至不承認自己是王紓的學生。只有溫如玉徒步行走200里前來赴喪,並捐出金錢幫助安葬恩師,更與王世貞兄弟行三辭三進大禮,情誼十分篤誠。王世貞兄弟謝他,他說:“吾為吾之師而已。”
王紓的冤案昭雪後,溫如玉又同中丞林潤一起上書,請求皇帝賜贈王紓諡號,雖然無果,但情誼無價。王世貞兄弟謝他,他仍然還是那句:“甚愧上書,吾為吾之師而已。”
執法如山
溫如玉一生屢為執法大吏,所到之處皆有聲績,被人們稱為旱褥時的及時雨。
溫如玉在荊襄任御史時,拒絕接受一切禮金,一改荊襄之風氣,讓荊襄人稱道。
溫如玉擔任兩淮鹽政總督時,倭寇猖獗,生產蕭條,鹽稅無法收上來。他向皇帝上書要求實行舊制,通融一定的期限,以解其困境。他立保甲法,讓鹽民武裝起來,守衛自己的家園。他帶領這些民兵巡邏,搜捕奸猾之徒,打擊入侵的倭寇,使生產量大增,鹽稅也就收了上來,額度超過了平時。他就拿這些多餘的錢治理海防,修繕了城隍廟,建築海堤、圩、閘、堰上百處。
溫如玉巡按關中,公開號召以自己的清廉作為標桿。他彈劾了同州知府、寶雞縣令等貪婪的酷吏,把他們遣戍或者削籍。他的舉動震驚了一些平日為非作歹的人,讓一些心中有鬼的郡守縣令望風辭職回鄉,所有滑吏大豪都不寒而慄,遵紀守法。他探知了一個大帥有喝兵血,勾結賊寇,為害百姓的行為,另一個俾帥不畏怕大帥,卻畏怕賊寇,就都把他們彈劾罷免。這期間,就是像總督、巡撫這樣的重臣,也有因此而受到糾察被削職或者貶謫的。他的做法使得邊疆的官吏心生憂懼,得以恪盡職守,敵寇不敢深入。溫如玉又向皇帝上書“宗藩七事”,以補祿糧、肅關支、正體統、嚴門禁為尤其要務。
溫如玉巡按吳地,得其上次巡按鹽政熟於地理和人脈的利便,治理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吳地的大小官吏有與他熟的,都轉相告報:“溫公執法如山,不要以身試法。”溫如玉認為,吳地所倚重的是天下最大的稅賦之倉,而最大的利益來源於水。於是他委派賢能人員丈量田畝,使鄉里之中沒有隱瞞的私田,田裡沒有該繳納的賦稅而不交。他督促各治河官員在農閒時間興修水利,疏通河道和水渠。在此期間他又彈劾罷免了一名副總兵,使武官的貪暴更加得到了扼制,由此吳地得以大治。別有用心的人在背後攻擊溫如玉,說他在治秦時過於嚴苛,不分好壞一律治罪,讓吳地巡撫感到不安,將他排擠出吳。
一生清廉
一年溫如玉下屬的郡地大旱,他齋戒三日祈禱,大雨立刻滂沱。他喜極而露禱於雨中,不戴任何雨具,使寒氣內侵,遂得舊疾復發。山東的民眾相率狂走,告神曰:“大夫為民雨,神幸民以雨,而予大夫以疾,非類民,今敬為大夫請命。”
然而溫如玉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不能處理公務,就自己彈劾自己要求回歸故里。儘管這樣他還是堅持讓屬下把公文拿到床榻前念給自己聽,然後口授命令。他說:“吾守土臣也,敢去事歸乎?強疾以待。”溫如玉請辭的報告呈上去當即就得到了批准,朝廷革去了他的職務。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戰戰兢兢以手書通告諸郡邑:“毋汜祭,毋賻祭,吾不而享也。賻,是死而僇我也。”大意是說,我死後不要祭祀,不要送葬禮。如果給我家送葬禮,是死了還要侮辱我。
溫如玉的死完全是因為操勞過度身體虛弱所致,更讓人感動的是他臨死時還約束所屬的郡邑:“毋令污我為也,此何下結纓易簀哉!”
溫如玉病倒在文登時,正值王世貞自海上進京述職,正好得到了他生病的訊息,而公務在身沒有能夠去探詢。兩個多月後,王世貞就得到了溫如玉的死訊。又過了5年,王世貞奉命任鄖陽巡撫。他到鄖陽後首先到溫家弔祭溫如玉,才知道他家因為沒有錢還沒有把他下葬,就捐助資金,與溫如玉的兒子溫應龍等人一起商量,以大夫之禮窀穸於龍廟山之陽。王世貞親自為溫如玉撰寫和宣讀了《祭溫憲副文》,並在陵寢之上栽了楸樹。溫如玉的弟弟、真陽縣令溫如春聽說王世貞撫鄖後,就寫信央告王世貞為哥哥撰寫墓志銘,王世貞答應了他的請求,提筆寫了《明中順大夫山東按察司副使少谷溫公墓志銘》,並刻碑一起下葬。
清同治《鄖縣誌·古蹟卷·墳墓》記載:“溫如玉墓,在郡城北十二里觀音保鳳起港後。”
鄖縣大成殿旁曾有一座鄉賢祠,裡面供奉有溫如玉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