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溫之萼,1909年6月24日出生於河北省饒陽縣小堤村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受伯父“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決心求學上進,刻苦學習,終於考入河北工學院機械製造系,1936年以優異成績取得學士學位。青年時代的溫之萼,面臨國難當頭,為了抗日救國,他參加了南京兵工廠工作。
他工作努力,勤奮好學,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為後來石油機械製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他赴美國進修深造,學習汽車配件製造、柴油機製造、石油鑽采設備製造以及油田鑽采技術。
1947年回國後,正值國民黨發動內戰之時,他堅決反對打內戰,斷然拒絕了南京兵工廠的多次聘請,決心不再參加該廠的武器製造工作。他衝破重重阻撓,主動來到了條件艱苦的玉門油礦,開始了在石油戰線上的奮鬥歷程。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石油勘探處於初期開發階段,在西北地區如玉門青草灣、青海民和、柴達木等地進行大規模的石油勘探,西北石油管理局的任務異常繁重和艱巨。溫之萼當時任局工務處副處長,主管基地及礦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卓著。
1953年任石油鑽探局機動室主任工程師,1955年任石油工業部供應製造局主任工程師。1962年他調入石油工業部寶雞第一石油機械廠任總工程師,1981年調任石油工業部供應製造局副總工程師。在此期間,他工作兢兢業業,為推動工廠的技術進步和各項工作的開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溫之萼受到衝擊,被下放勞動。但他仍關心工廠的技術工作,在車間勞動中,與工人同甘共苦,向工人傳授技術。“文化大革命”後,他在工廠研究所從事技術工作,參加了百台鑽機會戰等多項重大新產品的研製,為石油工業的技術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1985年退休之後,他參加了《石油英漢大詞典》的編審等工作,依然在為石油機械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1996年溫之萼於北京逝世。
科學成就
守護玉門油礦器材
1947年,溫之萼赴美留學回國,風華正茂,懷著報效祖國的熱忱,奔赴中國西北地區條件十分艱苦的玉門油礦工作,曾任機電廠主任工程師和工務組組長,主管機廠、電廠以及礦區的水、電、通訊及建築等業務。他在任職期間,利用自己在美國留學時所學到的技術知識,整理編寫了石油機械製造多種技術講義,繪製出各種圖紙,舉辦焊接、礦場機械、煉廠機械等技術培訓班,培養了許多技術工人。為保證油礦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當時玉門油礦從美國進口一台華克夏柴油發電機組,由於機組設備技術比較先進,操作複雜,沒有人會安裝與操作。溫之萼隨即翻譯說明書,給油礦有關人員進行講解,組織安裝調試,並親自操作,給工人們作示範,解決了玉門油礦用電問題。
1949年8月玉門油礦解放前夕,為防止國民黨軍隊的搶掠、破壞,溫之萼積極參加護礦、護產活動,組織工務組全體職工進行護礦鬥爭,為玉門油礦保存了恢復生產的重要物質。他曾親自駕駛汽車,把4套發電機組和一些重要器材,秘密埋藏在隱蔽的地方。9月24日,玉門油礦在歡樂的鑼鼓聲中回到人民的懷抱,他把埋藏的器材全部交給礦區軍管會,受到了軍管會的表彰。
克服石油師官兵入駐探區的困難
50年代初,溫之萼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工務處副處長,主管探區基地及礦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玉門油礦新探區青草灣和青海省柴達木盆地茫崖的建設中,在一無圖紙,二無器材設備,三無正式基建施工單位的條件下,他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自行設計圖樣,並按施工情況、順序、現場條件進行部署,編排詳細的施工計畫,招收農民、牧民等人員組成臨時施工隊組織施工。時值隆冬,寒風呼號,他經常堅持工作到深夜。
溫之萼深入施工現場,向全體參與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明確完成時間和質量要求,嚴格執行班組分工交接制度。在現場他和工人一樣幹活經常手上磨出老繭,虎口打起血泡。他的模範行動激勵著每一個員工,終於按期高質量地完成了局本部辦公地區、石油學校和蘇聯專家招待所等三項工程,受到了康世恩局長的高度讚揚。
當數千名石油師官兵進入石油探區以後,生活設施特別是宿舍問題又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溫之萼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因陋就簡,親自設計並訂製了大量的毛氈、木板、帆布活動房,解決了大批人員入駐探區問題。這項工作成就被當時的西北石油管理局稱作是溫之萼的一大發明創造。
製造出中國第一個牙輪取芯鑽頭
中國石油工業是在技術、裝備物資極其匱乏的基礎上,經過幾代石油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起來的。1955年,在當時西北石油勘探開發工作中,鑽探、採油和煉油儲運設備的補充製造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尤其是鑽采機具配件非常缺乏,加上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封鎖,國外供應渠道中斷,直接影響到石油礦區的正常生產。為了解決急需,西北石油管理總局在上海辦事處成立了製造組,負責組織設備部件加工訂製,並派史久光、溫之萼、李新民、劉子漢等赴上海配合製造組開展工作,主要負責設計繪圖試製實施等工作。同時用專車發運了一批固井、打撈、鑽頭、採油的機具和一批配件,供製造組測繪研究。
針對當時各礦區鑽具和套管缺少接頭、接箍的實際情況,為了保證急需,溫之萼配合製造組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他親自測繪了幾十種鑽具、鑽頭,設計圖紙,聯繫工廠組織加工試製,解決了鑽桿接頭打撈工具、震擊器、卡簧等大工具配件的供應。為了製造牙輪取芯鑽頭,他不分晝夜查閱資料,化驗鋼材,並多方核對堆焊用的耐磨碳化鎢粉和各部件的熱處理金相分析等工藝技術資料,組織設計繪圖,經過反覆試驗,終於製造出中國第一個牙輪取芯鑽頭,並在青海民和探區井下試驗取得成功。與此同時,溫之萼還負責了當時為延長油礦製造煉油釜的技術工作,有力地支援了老區油礦的建設。
開發生產泥漿泵和防噴器
為了加快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步伐,1952年,中央財政委員會決定將鐵道部所屬寶雞鐵路機修廠轉業為石油第一機械廠,由當時的西北石油管理局工務處主管。1962年,溫之萼調入該廠任總工程師,恰逢工廠生產的上百台採油用的抽油機因質量問題被退了回來。他親自組織一批工程技術人員深入科室車間,從圖紙、工藝抓起,從技術管理和生產質量的基礎工作抓起。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修改審定設計,製造出合格產品,同時制定了許多技術管理規章制度、崗位責任制,使工廠技術管理和生產管理逐步走向正規化,工廠產品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60年代初期,寶雞石油機械廠以石油機械配件、部件生產為主。產品是抽油機,蘇式、羅馬尼亞式鑽機等小型部件。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儘早形成開發能力,溫之萼組織技術人員自行設計開發石油鑽井用的大型泥漿泵和防噴器。這種系統設計要求較高,加工工藝難度大,尤其是防噴器鑄造難度更大,加之當時工廠科研能力、生產條件較差,開發的困難很大。在研製過程中,他對每個設計方案都親自審閱,對每個工藝方案都親筆修訂,經常日夜深入生產現場對關鍵工序跟蹤指導。防噴器鑄鋼件是能否研製成功的關鍵,他組織領導鑄鋼質量會戰,深入基層同技術人員、工人共同分析,查找影響質量的原因,制訂改進方案,穩定了電爐冶煉工藝,統一了配砂比例和操作規程,使鑄件質量大大提高。他還親自把關,確定材料化學成分,冶煉時到爐前指導,從而順利地煉成了合金鋼,為防噴器生產提供了優質毛坯。此外,他還負責組織了鉑重整、無間隙換熱器等煉油設備的生產技術工作,使工廠科研開發和生產能力上了一個新台階,實現了寶雞石油機械廠從生產、技術方面以修配為主向以製造為主的過渡。
溫之萼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潛心培養工廠科技隊伍,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技術人員和工人。多年來,為工廠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他親自把大量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供技術人員學習、消化。他對技術人員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並以身作則,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他還常常給技術人員傳授美國等先進國家有關規範及操作經驗,開闊技術人員的眼界,使他們接受先進技術。許多重大項目,他都親自設計、親自編制工藝,主持成立了設計、工藝等科研部門,建立了產品設計、工藝管理、新產品試製鑑定、材料代用、材料入廠化驗,技術人員職責等技術管理制度,使技術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軌,使工廠逐步發展成為石油工業機械製造基地。
溫之萼畢生心繫石油工業,熱愛祖國,為石油機械製造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50年代末,被評為三級工程師,先後多次被西北石油管理局和石油工業部評為先進工作者。
個人簡歷
1909年6月24日,出生於河北省饒陽縣小堤村。
1932-1936年,在河北工學院機械製造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36-1945年,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南京兵工廠工作。
1945-1947年,在美國學習汽車配件、柴油機、石油鑽采設備和油田開採技術。
1947-1949年,任甘肅玉門油礦機電廠主任工程師、工務組長。
1949-1952年,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工務處副處長。
1952-1955年,任石油鑽探局機動室主任工程師。
1955-1962年,任石油工業部供應製造局主任工程師。
1962-1981年,任石油工業部第一機械廠(寶雞石油機械廠)總工程師。
1981-1985年,任石油工業部供應製造局副總工程師。
1985-1996年,退休。聘為石油工業部機械製造局技術顧問等。
1996年,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1、溫之萼.機械加工刀具.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64
2、溫之萼,等.石油英漢大詞典.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2
參考文獻
[1] 張轟主編.歲月流金——記石油科技專家(三).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