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花臂尾輪蟲

萼花臂尾輪蟲

萼花臂尾輪蟲,學名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屬於臂尾輪蟲科臂尾輪蟲屬的1種淡水種。個體較大,被甲長橢圓形,透明,後半部稍膨大,腹面較為扁平,廣布淡水中,以水體中的小型藻類有機物碎屑和細菌為食。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線形動物。

基本信息

簡介

輪蟲動物門單巢綱游泳目臂尾輪蟲科臂尾輪蟲屬的1種淡水種。個體較大,有的可達600微米,一般為300~500微米。

被甲長橢圓形,透明,後半部稍膨大,腹面較為扁平。背面前緣有4個長而發達的棘刺,中間1對棘刺比兩側的2個大。被甲後端較圓,有1圓孔,足從孔中伸出或縮入。足長而不分節,蠕蟲狀,有很密的環形溝紋,並能伸縮擺動。趾短,大多數呈錐形。足孔兩旁有“後棘刺”1對。有的個體在被甲後半部膨大處還生長1對同樣大小而能動的側棘刺(見圖)。萼花臂尾輪蟲後棘刺和側棘刺因地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有的甚至完全消失。咀嚼器發達,槌型。

分布地區

廣布淡水中,以水體中的小型藻類有機物碎屑和細菌為食。在 5~30℃下均能生長和繁殖,甚至在結凍的水體中還能大量存在。最適溫度為20~25℃。在營養豐富的水體中,可達到很高的種群密度。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新疆、西藏、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國外分布在歐洲、日本等地。

萼花臂尾輪蟲的培養技術

慨況

萼花臂尾輪蟲是水產苗種開食和早期培育階段的優良餌料,可以在淡水中培養。傳統養魚的肥水下塘經驗,是利用藻類、輪蟲、枝角類等的混合群體供餌,利弊兼有。本研究採用單胞藻、酵母及光台細菌單獨培養萼花臂尾輪蟲,可獲得純淨的適口餌料,為工廠化育苗提供餌料保證。
萼花臂尾輪蟲(brachionuscalyciflorus)隸屬臂尾輪蟲科brachionidae、臂尾輪蟲屬brachionus,系池塘、湖泊、江河中常見的浮遊動物,一般近岸較多。萼花臂尾輪蟲體型較小,體長一般為100-500μm;體壁由一層表皮細胞、皮下肌肉及皮層(由表皮細胞分泌出的骨蛋白稍稍硬化後形成)所組成;它的繁殖力強,世代交替快(通常僅6d),一年的大部時間由雌體進行孤雌生殖;運動緩慢,速度一般小於0.02cm/s,適合於水產動物的幼苗攝食。萼花臂尾輪蟲的地理分布範圍廣,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易於大量培養,所以已成為許多水產動物幼體的重要餌料,特別是作為魚、蝦、蟹類幼體的開口餌料。
目前,水產動物育苗生產中大量培養的輪蟲主要是褶皺臂尾輪蟲(b.plicatilis),但在純淡水中培養褶皺臂尾輪蟲難度很大。萼花臂尾輪蟲可以在純淡水中繁殖生長,我國傳統養殖技術中的魚苗“發塘”所強調的肥水下塘,實質上就是以土池培養包括萼花臂尾輪蟲在內的天然開口餌料混合種群。隨著養殖技術的逐步精深,對優質的開口餌料要求分離培養,萼花臂尾輪蟲可作為批量生產的首選種。

一、種的分離和保種

培養萼花臂尾輪蟲所需的種可以自己分離,也可向有關單位購買。在溫暖季節(水溫>15℃),用浮游生物網(200目)從池塘溝渠中撈取浮游生物樣品,在解剖鏡下比較容易將輪蟲分離。為避免其它浮遊動物的混入,可先將輪蟲吸於一清潔的玻片上,經觀察後再轉到小的三角燒瓶或燒杯中,以保證輪蟲種的純度。將分離出來的純淨萼花臂尾輪蟲分成幾個小單位分別進行培養,防止可能發生的污染等情況而使輪蟲培養失敗,從而保持並儲備數量充足的原種。
分離出的輪蟲種可以連續培養保存,也可以冬卵的形式保藏。當環境條件惡化時輪蟲就會出現混交雌體,此時產出的卵叫冬卵。冬卵經受精後分泌出一層比較厚的卵殼(藉以抵抗不良環境),形成休眠卵。每一個混交雌體可能同時或陸續產生休眠卵或可以孵出雄體的冬卵。休眠卵的份量較重,常下沉到水底,也有浮在水面的,有的留在母體上,隨母體一同下沉。這種卵可以耐受乾燥、高溫、冰凍及水質的劇烈變化。萼花臂尾輪蟲主要依靠休眠卵越冬,因此可用冬卵的形式保種。

二、冬卵的孵化

萼花臂尾輪蟲冬卵的孵化及培養用水應事先用80×10-6濃度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然後再用250目篩絹過濾。冬卵一般可從當地淡水池塘的底泥中採集,先放在小燒杯或三角燒瓶中進行培養,在適宜溫度(20℃±)下經5—7d的培養後取其上清液,經反覆分離、過濾、篩選即可獲得較純淨的輪蟲。

三、培養及管理

1.培養容器
常用的培養容器有:各種玻璃器皿,不同規格的水族箱,大小不同的水桶,水泥池或土池等。
培養容器使用前應經嚴格消毒處理。玻璃器體積較小,可將其直接放入鍋中,加水煮沸,燒煮30min即可;規模培養用的大型容器及培養池等一般採用化學消毒法。常用消毒藥品為漂白粉、高錳酸鉀等。
漂白粉大型容器、工具可使用20x10-6漂白粉進行浸泡消毒,1h後經清水3~4次沖洗即可使用。大型培養池,特別是土池,可配成高濃度漿糊狀溶液淋撒池壁,24h後可進清水使用。
高錳酸鉀用10x10-6濃度的溶液分幾次淋灑池壁。為防止氧化錳附著,應在消毒30min後用清水沖洗乾淨。此法比較適用於小型容器及水泥池。
2.培養用水
培養用水亦須嚴格消毒。前期培養用水量較少,可採取高溫煮沸法;大面積培養,水體須用藥物消毒,常用藥物為漂白粉。漂白粉可以殺死大部分敵害生物及藻類,具體用量為80x10-6,因其藥效消失快,故經5—7d充分充氣後即可使用。但在正式使用前,應以少量輪蟲試水,確認輪蟲無不良反應後方可接種。
3.接種
輪蟲的接種密度一般以2~5個/ml為宜。在適宜的溫度、餌料、溶氧、光照等條件下,經8~10d即可擴大培養或收穫。
4.餌料投餵
培養萼花臂尾輪蟲的餌料以單胞藻及有機碎屑為主。當光照條件較好時,可在培養輪蟲的容器內先加入營養鹽,以培育單胞藻,待容器內的水稍具顏色後再接種輪蟲。在培養過程中,保持一定光照條件是非常必要的;但隨著輪蟲密度的增加,單胞藻和有機碎屑已不能滿足輪蟲的營養需要,因此必須作補充投餌。目前培養輪蟲較理想的餌料為單胞藻、海洋酵母、麵包酵母、啤酒醉母和光合細菌等。關於單胞藻的培養技術,國內外有不少報導,在此不再贅述。
麵包酵母可從酵母廠或食品廠購到。一般用鮮酵母,也可用於酵母及酵母片(食母生),鮮酵母應低溫保存。投餵前先絞碎,經250目篩絹過濾,投餵量為0.01g/萬個輪蟲·d,日投兩次。也可用光合細菌和鮮酵母混合投餵。光合細菌對輪蟲的種群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投餵量為5x106—10x106個m1。並根據培養中的具體情況及輪蟲胃中內含物的多少來調節投餌量,以吃飽且略有剩餘為宜,過多或不足都不利於輪蟲的增殖。
在小水體中培養輪蟲,投餵酵母后應輕輕攪拌,使之分布均勻,並能增加水體的溶氧量。
採用稍大水體進行輪蟲培養時,應連續充氣,以保證培養水體中的溶氧量,並可防止餌料下沉;但充氣量不宜過大,以利輪蟲的快速生長和繁殖。
5.溫度控制
萼花臂尾輪蟲適溫範圍較廣,其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為使培養的輪蟲達到最快的生長繁殖速度,應注意保溫加溫。
6.水質控制
輪蟲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與水質關係很大。在培養過程中,隨著輪蟲密度的增加、餌料密度的變化以及輪蟲排泄物的積累,水體中的理化因子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所以應定時觀測水質,及時補加新水。
7.輪蟲的擴大培養
在適宜的溫度、光照,充足的餌料,良好的水質及合理的培養方法下,經10d左右的培養,當輪蟲的密度達到200個/ml以上時,即可進行擴大培養或採收。
8.營養強化
用酵母培養的尊花臂尾輪蟲,其缺點是缺乏(6—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而這兩種營養成分對魚類的生長、抗病力及成活率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用酵母培養的輪蟲,使用前必需進行營養強化。輪蟲的營養強化劑是從魚油、烏賊油等海洋動物的脂肪中提取的,它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是經乳化製成的乳濁液,能較好地溶於水。此外,還可投餵高濃度海洋微藻(小球藻、微綠球藻和螺鏇藻)對輪蟲進行營養強化。

四、採收

當輪蟲的密度達到200個/ml以上時即可採收使用。可用200目篩絹製成的專門網具撈取;也可利用輪蟲的趨光特性進行光誘,使輪蟲集群,然後進行捕撈。為使輪蟲培養得以延續,應確定合理的捕撈量,使水體中保持一定的輪蟲密度,以利再生產。

五、敵害生物的防治

輪蟲培養中最常見的敵害生物是纖毛蟲。當輪蟲排泄物較多,酵母投餵過量時,水質惡化,極易引起纖毛蟲大量繁殖。因此,在輪蟲的培養生產過程中,應該防止水質污染,保證輪蟲種的純淨,保持培養輪蟲的生長及數量優勢;事先做好輪蟲種的分離及保藏。這是使輪蟲培養順利、生產持續進行的關鍵。
若在輪蟲培養初期即出現纖毛蟲大量繁殖,乾脆予以捨棄,重新培養。在培養過程中發生纖毛蟲病,應減少酵母的投餵量。加大單胞藻的投餵量。用200目篩絹反覆過濾,清水漂洗,可基本去除纖毛蟲。

輪蟲輪蟲

輪蟲動物(一)

輪蟲動物門Rotifera 是動物界的一門,為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約有2000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