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頭洲村

溪頭洲村又名東洲村,包括東洲、溪頭洲2個自然村,昔年與仙坪田合稱“三洲”。東洲村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創鄉,位於江東洲渚中部東側,北連三 仙坪田。洋光三村;南抵圓山井美二村;東臨韓江;西依圓山。於潮洲城東南12公里,潮安縣城庵埠13.5公里處。東洲村面積為400畝,耕地面積為300畝,全村350戶,1600人。

基本信息

創村

東洲創村之初,因地系韓江沖積沙洲,田園房舍皆坐落於堤圍之外,三洲之上,且有上中下之分,仙坪田稱上洲,溪頭洲稱下洲。該村居中,故取名中洲。又因地處三洲之東,遂又名東洲,1958年10月又改為東光,一直沿用至今。張、林、陳、何4姓村民聚居於此。張姓先祖張爾順,從元巷村遷來;林姓先祖林惠生從東鳳天寧村遷來;陳姓先祖陳旭和從楓溪池湖村遷來;何姓先祖從田頭何村遷來。
東洲村向來崇文重教辦學歷史悠長,何氏先創村,清朝後期,便在村的北端開設書齋,(私塾)招生授課。民國時期開辦國小。

教育

初時,國小低級部學生在本村祠堂就讀,高級部的學生到井美村就讀。1950年後,本村辦完全國小,三吳、仙坪田、,溪頭洲等村的學生都到東洲國小讀書。
1968年,東光國小,遷至圓山東麓辦學,教室簡陋,環境惡劣,就讀艱難,但教師勤教嚴管,學生學習成績好。那時,既辦國小部,又辦國中部,美其名曰“國小戴帽”,後又稱為聯中,三吳、仙坪田。溪頭洲的國中生都要到這裡來讀書。據2005年統計,東洲村有大學畢業生50人。
東洲村不算僑鄉,但有村民旅居泰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還有些旅居香港、澳門等地。僑親們,自強不息,歷盡艱苦。大多數業有所成。村民張俊告民國時期因生活所迫,到泰國謀生,經艱苦奮鬥,白手起家,發了財。他不忘父老鄉親,先後捐資人民幣110萬元建東光國小。該校占地面積七畝多,教學設施配套較齊全。1990以來,張俊告還捐資90萬元人民幣修村道,修祠宇,此外,還捐贈人民幣10萬元,幫助村裡的孤寡老人,鄉親們都交口稱讚。旅居香港的村民林步光,喜歡書法,擅長用破布書寫大字。

農產和經濟

清末至民國時期,東洲村民有從事紡紗,織布,刺繡等傳統工藝,蔗糖生產也很有名聲。1956年前,每年都自建糖寮3座,即張、林、陳姓各一座,煮製紅糖,行銷各地。1957年甘蔗平均畝產2萬斤創全國高產紀錄,村黨支部書記林應松被評為勞動模範,出席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代表會議,與中央領導人合影。
東洲村旱園作物有甘蔗、竹筍、香椒、韮菜及其它蔬菜,多銷往汕頭、潮洲、澄海東里等地。飼養業上,善於養大豬。手藝最突出是刺繡,刺繡曾是村裡的主要收入。全村主要工副業還有機繡、醃製冬萊和打石。1955年,組織10人到塔山開採石料,至1956年發展到6個作業組,60多人,年收入8000多元,至1985年,外出打石人數增至280多人,年收入21萬元。1954年村民開始醃製冬菜,最盛時期的1957年和1958年,全村七成以上的農戶都搞冬菜醃製業。

歷史

溪頭洲的地域原屬磷溪的溪頭洲村的洲園,故稱;又因地處韓江沖積沙洲之上,村在上、中、下三洲之南方,故又稱下洲。村中有賴、黃、余、翁、藍等姓。賴姓先輩賴南田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從澄海蓮花山下多年樓村遷來。余姓先祖余廷賓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從饒平黃岡遷此。該村北臨韓江,東靠急水山,南接圓山諸村,西連圓山東麓,距鎮政府2.5公里。2005年全村400人,其中余姓190人,黃姓97人,賴姓63人,翁姓28人,藍姓22人。耕地100畝,主要種植甘蔗、芝麻、花生等旱園經濟作物。村民多以農為業,部分外出當船工。
昔時,村民生活十分艱難,不要說荒年,就是平常年景,餓死、病死、外出逃荒或流浪當乞丐者也甚多。甚至有的賣身當壯丁,替人充當國民黨炮灰,有的迫於生活,離鄉別井,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村民黃琴祝和黃鎮樹少時家庭十分窮苦,10多歲便到暹邏尋找生路。歷經千辛萬苦,備受各種折磨,艱苦奮鬥,終於業有所成。他們不忘祖國,摯愛故土,都慷慨解囊,大襄義舉,先後捐資修築混凝土村道,打造村前灰埕,又熱心捐資幫助困難戶和贈送村里老人組。

生活改善

新中國成立後,村民生活不斷改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逐步走上富裕之路。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20世紀50年代以來,村里出了幾位較有作為的人物。村民余義雄、余義新、余潮明先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余義雄現為師級幹部,曾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勇赴抗美援朝戰爭前線作戰;參加我國早期核武器研究、試驗工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重要的貢獻。余義新曾經與企圖反攻大陸的美蔣特務進行過生死博斗,為保衛國立下戰功,轉業後曾任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副主任。余潮明從部隊轉業到廣洲黃埔港,從事遠洋運輸工作,定居深圳市,他先後捐資20萬元,為家鄉辦水改工程,築混凝土村道和建骨灰堂等福利事業,深受村民稱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