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

源城

源城區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南部,東江與新豐江的匯合處。東與紫金縣臨江鎮接壤,西接東源縣新港鎮,南連博羅縣石壩鎮,北與東源縣仙塘鎮毗鄰。位於東經114°31′34″~114°45′44″和北緯23°31′21″~23°51′之間。總面積361.47平方公里。 源城是源城區政府的所在地,又是河源市政府的所在地,而且在一千五百多年來,一直是河源縣縣治,是河源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概述圖片來自 )

歷史

河源市源城區的轄區是原河源縣的一部分。原河源縣從南齊永明元年(483年)建縣以來,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原河源縣分設源城區和郊區(後改為東源縣)。

地理環境

【環境質量】

2011年,源城區環境質量依然保持優良水平,空氣品質保持在國家空氣環境質量一級標準,全年保持無酸雨;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東江河源段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城市聲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聲環境質量相應的標準。

【氣候】

2011年,平均氣溫21.0℃,比常年偏低1.1℃,屬偏冷年份。年總降水量1397.1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少29%。總日照時數在1919.8小時,比常年平均多8.1%。具有開汛偏晚、汛期不明顯、強降水集中,颱風影響小、高溫天氣出現早等特點。

行政區劃

源城區為縣級行政區,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源城區建區之初,下轄源城鎮、東埔鎮、埔前鎮和國營高埔崗農場。1997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源城鎮和東埔鎮建制,設立上城、新江、東埔、源西4個街道辦事處和源南鎮。此後,源城區下轄上城、新江、東埔、源西4個街道辦事處,埔前、源南兩個鎮及國營高埔崗農場。2011年3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高埔崗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國營高埔崗農場所屬範圍。全區有36個社區居委會、30個村委會。設立356個居民小組,173個村民小組。

社會

【概況】

2011年,源城區加大各項社會事業投資的力度,紮實推進“育民、健民、樂民、富民、濟民”五民工程,大力加強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民眾幸福感不斷增強。

【教育事業】

2011年,源城區全力推進教育強區創建工作,新江、東埔兩街道順利通過 “廣東省教育強鎮”評估驗收;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全區高考入圍本科692人,入圍專科以上1386人,入圍率分別為39.3%和78.7%;鞏固和提高“普九”成果,雅居樂國小、新江路學校依時開學,秋季全區國小入學率和畢業率均為100%,國中入學率98.67%,畢業率99.54%。啟動區一中、高埔崗等11所中國小校的改擴建工程,紮實抓好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工作。“普高”工作不斷鞏固,高中毛入學率達92.87%。

【文化體育】

2011年,源城區全力推進文化源城建設。建成1個文化站和21個村(居)委會文化室,根據《廣東省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實施方案》完成195個文物點普查登記工作,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源城區首屆運動會。

【社會保障與醫療衛生】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水平顯著提高。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公傷保險人數分別增長9.5%、9%、12%和8.5%。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分別達到95%和99.3%。加快推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效果明顯。全年全區總計培訓5958人,培訓後實現就業5064人。全年全區新增就業崗位8395個,新增就業人數7203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83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65人,年末城鎮失業登記率為2.38%。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建成94套廉租房、313套公租房和107套經濟適用房,紮實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穩定低生育水平,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1‰,實現年初預期目標。大力推進“和諧源城”建設,全區社會穩定和諧。

【城鄉居民收入】

2011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737元,同比增加1560元,增長11.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50元,同比增加1622元,增長20.2%。

【環境保護】

生態保護工程有效推進,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大力開展水環境、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加強對城市和農業面源污染的監管,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江河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空氣品質保持在一級水平。

【社團組織】

香港河源社團總會:主席吳惠權

香港源城區同鄉會

經濟

概況

2011年,源城區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8.4億元,同比增長15.2%,增速居全市各縣區第二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6億元,同比增長0.2%,第二產業增加值32.14億元,同比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33.88億元,同比增長14.5%。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7∶46.0∶50.3調整為3.5∶47.0∶49.5。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工業

2011年,源城區全社會工業總產值首超百億,達110.3億元,同比增長18.7%,實現工業增加值27.8億元,增長18.1%,增速分別排在全市各縣區第三位和第四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2.4億元,實現增加值24.1億元,分別增長19.8%和19.7%。工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全部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0.8%,拉動GDP增長9.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稅收入庫1.9億元,增長16.9%,全區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占全市新上規模的29.6%。全區新簽約工業項目21個,契約投資總額達29.7億元;開工(含在建)項目27個,契約投資總額25.1億元;竣工(含投產)項目15個,契約投資總額4.9億元。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園區全年新簽約項目7個,契約投資總額5.1億元;新開工項目6個,契約投資總額8億元;竣工項目5個,契約投資總額2.5億元。在省產業轉移目標責任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成為全省10個優秀園區之一,並獲得省600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1000萬元產業轉移園建設專項資金獎勵。

農業

2011年,源城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3億元,同比增長1.5%。全區出欄豬肉7.13萬頭,同比增長8%,三鳥出籠量415.1萬隻,同比增長26.9%。全年糧食產量12288噸,同比增長2.8%。蔬菜產量31169噸,同比增長2.6%。

固定資產投資

2011年,源城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84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二產業完成投資額5.77億元,同比下降24.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額34.02億元,同比增長37.0%。

對外貿易

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03億美元,增長7.9%,其中出口總額39180萬美元,同比增長12.4%。全區外商直接投資3083萬美元,同比增長10%。

旅遊

2011年,源城區旅遊接待總人數325.25人次,同比增長25.3%。實現旅遊總收入14.59億元,同比增長28.2%。

重大項目建設

2011年,源城區重點建設項目共15個(含5個省、市重點項目),分別是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工業園(省)、河源市新野村電器製造有限公司、河源市理想彩色印務有限公司、龍皇閣舊城改造工程(市)、廣東客家王酒研發中心(市)、源城區經適房及廉租房、新江路學校建設工程(市)、江泮花城、長樂園公益性公墓、雙下濕地公園及沿江路建設工程、埔前鎮“一河兩岸”建設工程、河源東江·巴登城(市)、碧桂園-東江鳳凰城、河源市中晶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二期)、河源涌嘉實業有限公司(二期)等項目。計畫總投資135億元,年度計畫投資26億元,全年完成總投資27.8億元,占年度計畫投資的106%。其中羅湖(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野村電器、理想彩印、江泮花城、碧桂園·東江鳳凰城、中晶太陽能二期以及涌嘉實業二期等7個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

市場消費

2011年,源城區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3億元,增長17.4%,增幅居全市各縣區首位。其中批發業完成1.8億元,同比增長21.3%,零售業完成37.5億元,同比增長17.8%,住宿業完成0.19億元,同比下降5.2%,餐飲業完成4.83億元,同比增長14.2%。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5.2%,漲幅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八大消費品價格指數呈“六升二降”態勢。

文化

客家文化

廣東的廣府、客家與潮汕三大民系,客家位居其一,廣東客家人有2100萬,占全省人口的27%.嶺南文化三分,客家文化獨居其一;客家文化三分(以閩江為代表的土樓文化,以梅江為代表的山歌文化,以東江為代表的客家美食文化),河源位居其一。河源客家文化有自己無可爭議的個性與地位。千百年來,河源客家人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以東江流域為客家聚居地,形成了以東江為情感紐帶的獨具個性的客家文化,這種個性有必要為人們所了解認知。和其他區域的客家文化相比而言,河源東江客家文化的個性體現在:河源是最早客家先民的涉足地,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根據《史記》、《漢書》等史料,趙佗在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前已經駐守在越地了。趙佗南征的東線一路大軍,從江西沿東江順江而下進入河源龍川,在龍川建立軍事營寨,並此地築土城設立治所。河源至今保留著48個古老祠堂。有學者認為,這正是秦代中原人大舉南遷並在嶺南定居的歷史見證,這批中原人實際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客家先民,因此說河源是“最早的客家先民的落居地”。河源客家人內在的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體現在為人處世的道德價值觀念“四重”,即重名節、重孝悌、重文教(不同於廣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識,客家人崇尚讀書,外出求學蔚為社會風氣,有“文化之鄉”之稱,歷史上客家人湧現了不少傑出人物)、重信義。這種客家文化精神既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又富於求實的精神,培育了許許多多各領風騷的仁人志士。

據2012年人口普查,源城區有31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源城區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2011年末,據公安分局數據顯示,源城區有28個民族,除漢族外,有少數民族27個。戶籍人口30.8805萬人。源城區屬客家方言區,語言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少數詞語與廣州話相近,但全區語言總體上屬客家方言。

龜峰塔的“無頂”傳說

大家所熟悉的寶塔,流傳著一個與建造有關的傳說。龜峰塔,民間又叫神仙塔,傳說一次各路神仙聚會路過河源,看見河源人勤勞忠厚,但飽受水患生活貧困,頓生惻隱之心,打算在兩江匯合處的下游建寶塔鎮住洪水。

神仙建塔之事,被河源有名的人物李斗野(河源名士李燾,民間傳說他為妖怪所變)知道了,他害怕寶塔建好後擋住自家風水對己不利。於是,他潛伏在塔的附近,當塔造到第七層準備安放塔頂時,便大聲學雞鳴。神仙聽到雞鳴,以為天亮了就駕著彩雲離去,留下無頂的寶塔。自此,“龍川塔無影,河源塔無頂”的說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神話代表著老百姓對身邊事物的一種美好聯想。一些老輩的河源人說,解放前,龜峰塔下的小山形似烏龜,有頭有尾,還有四隻腳,可惜解放後搞基建,這座極似龜山的小山被“肢解”得面目全非。據《河源縣誌》記載:“鹹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龜峰塔崩第一級”。這裡所指的被地震毀掉的第一級,就是塔頂。

交通

京九、廣梅汕鐵路經過河源市區示意圖 京九、廣梅汕鐵路經過河源市區示意圖

京九、廣梅汕鐵路經過河源市區示意圖:

旅遊

龜峰塔:東江第一塔

源城區龜峰塔 源城區龜峰塔

位於源城區上城街道辦事處新興居委會南堤路龜峰公園內龜峰山上。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明萬曆三十年(1602)和1989年重修,坐西北向東南。塔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42.6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外觀七層,塔內分一明一暗總計13層。每層辟真門一個,穿門饒平座折上可登臨各級。塔身每層外面都砌有仿木構件的柱、額、斗栱和假門等。疊澀磚檐、平座,各層平座頂面寬度不一,平座上設有木製勾欄。一層塔檐上邊有浮雕花紋,塔身自上而下逐級內收,塔下副階。該塔1978年7月18日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