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審稻2008015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3.4天,比對照金優207長2.9天,遇低溫有輕度包頸。株型適中,葉片較寬長,每畝有效穗數19.8萬穗,株高106.4厘米,穗長24.3厘米,每穗總粒數145.0粒,結實率73.1%,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3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抗性頻率50%;白葉枯病平均6級,最高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2%,長寬比3.5,堊白粒率21%,堊白度2.4%,膠稠度79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4.0%,達到國家《優質稻穀》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熟晚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7.9千克,比對照金優207增產8.59%(極顯著);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493.7千克,比對照金優207增產3.2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0.8千克,比對照金優207增產5.89%,增產點比例70.8%。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0.2千克,與對照金優207相同。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適時播種,秧田每畝播種量10千克,大田每畝用種量1.5千克,培育多櫱壯秧。2.移栽:適時早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一般栽插密度為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粒穀苗。3.肥水管理:合理施肥,一般氮:磷:鉀比例為1:0.5:0.7,每畝施純氮控制在10千克為宜,基肥占總施肥量的70%,追肥占總施肥量的30%,追肥在插秧後15天內施完。後期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褐飛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米質優。適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稻瘟病、白葉枯病輕發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黔審稻2005016號
2005年貴州審定,編號:黔審稻2005016號
品種來源:貴州德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用外引不育系湘菲A與自育恢復系R207組配而成。
特徵特性:早熟秈型三系雜交稻。全生育期152天,比對照汕優晚3遲熟2天。株高96.29厘米,株葉形態較好,鬆散適中,葉色淡綠,劍葉直立,葉鞘、葉環和穎尖均無色。生長旺盛,繁茂性好,苗期分櫱快,畝有效穗17.5萬左右。穗實粒數為112.9粒,結實率76.7%,千粒重24.8克。無芒,長粒。2002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試,品質為國標3級。米質主要指標為:整精米率54.2%,堊白度6.1%,長寬比3.0,膠稠度52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1.26%;稻瘟病抗性鑑定:2001年表現為抗,2002年鑑定為中抗,耐寒性鑑定為較強。
產量表現:2001年貴州省區試早熟組平均畝產528.9公斤,比對照1汕優晚3增產1.97%,比對照2汕優63增產11.6%;2002年貴州省區試早熟組平均畝產505.9公斤,比對照汕優晚3減產0.5%,減產不顯著。兩年平均畝產517.4公斤,比對照汕優晚3增產0.79%;15個試點中10增4減1平,增產點次達66.7%。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7.36公斤,比對照金優77減產4.38%。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早播,培育多櫱壯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合理施肥、科學管理,確立高產的群體結構,提高分櫱成穗率。綜合防治病蟲害,注重後期的漿水管理。
適宜種植區域:適宜在貴州省中秈早熟稻區作優質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