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鄖縣一中創建於1940年,始稱"省立第八師範學校",後數改其名,先後稱鄖縣初級師範、 鄖縣城郊中學、鄖縣新城中學、鄖縣中學。1985年5月定現名。學校自城郊三廟創建之初, 也曾數易其址。1966年3月遷現址。現址位於城關解放路與城北路交匯處。
鄖縣第一中學屹立在秦巴山中,漢水之濱,是一所市級示範高中。自1940年建校肇始,歷經65年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全市教育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
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教學班72個,在校學生3600餘人。校園占地面積84.68畝,校舍面積50640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學樓、實驗樓、教學圖書樓、學生公寓樓等主要建築12棟,建有300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有理化生實驗室6個,勞技室和音美教室4個,建有校園網,配備電腦276台。圖書館藏書近5萬冊,報刊雜誌200餘種。
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一支比較優秀的幹部隊伍和教職工隊伍。現有校級幹部7人,中層幹部15人,其中本科學歷18人(研究生學歷5人),具有高級職稱12人,1人被評為國家模範教師、4人被評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星級教師13人,4人參加過高中校長崗位培訓。學校在編教職工219人,181名專任教師中,具有本科學歷177人(其中研究生13人);中學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36人,中學一級教師98人;省、市、縣骨幹教師、星級教師29人,有國家、省級學會理事、會員27人,市級學會會員79人。先後有40多位教職工榮獲國家、省、市級勞模、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稱號。近幾年有20多名教師的優質課及優秀課件獲省、市級競賽一、二等獎,有200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承擔的省、市級教育科研課題六項,部分已結題。
辦學成果
自2002年至今,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一年一個新台階,高考成績逐年攀升,成績喜人:2002年高考上省線627人,2003年上省線827人;2004年上省線987人,本科上線852人;2005年本科上線1120人,近兩年本科上線人數名列全市所有學校第一名; 2006年我校高考取得了優異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上重點大學線143人,本科線以上共1030人。兩項上線人數均超過了全市各縣市一中。是我校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歷史上第二次名列全市第一(第一次為1985年)。近幾年學校在培養特長生方面成績斐然,僅體音美高考上省線人數達到221人,其中2004年體藝生上本科線達到64人;還為國家輸送了諸如董超、朱德龍等12名空軍飛行員,現已成為祖國的藍天衛士。
1997年以來,學校先後被省教育廳、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授予“湖北省優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軍事訓練先進單位”、“十堰市精神文明單位”、“鄖縣安全文明單位”、“鄖縣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
先後有一大批學生考入清華、北大、人大、南開、武大、華科、武漢理工等全國知名高校。連續多年高考成績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學校在全市乃至全省享有較高知名度,乃真正的人才的搖籃、教育的聖地。
發展歷程
與鄖山中學合併
2009年7月14日上午,鄖縣高中教育資源整合及新縣一中建設工作啟動大會在鄖陽賓館舉行。這標誌著鄖縣一中與鄖山中學整體合併工作全面啟動,鄖縣正在從教育大縣向教育強縣邁進。 此前,鄖縣有縣一中、縣二中和鄖山中學三所普通高中學校。近年來,鄖縣國中畢業人數呈下降趨勢。經過長期醞釀,鄖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縣一中與鄖山中學整體合併,全面整合普通高中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全力打造一流的高中教育,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高中教育的需求。
合併後的學校校名為“湖北省鄖縣第一中學”,校址為原鄖山中學校址。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時任鄖陽巡撫於湛創辦鄖山書院。清道光三年,鄖山書院從府署東北移至鄖陽府通判署內。清同治八年(1869年),鄖山書院從城內遷至鄖山三元宮,即今鄖山中學校址。鄖山中學校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依山傍水,是新縣一中校址的理想選擇。
考慮到鄖山中學現有校園、校舍無法滿足整合後的需要,合併工作按照“一年規劃、分步實施、三年到位”的思路推進,將於2011年9月1日整體合併到位。合併到位之前,新縣一中教學工作按照“一校兩區”模式組織。
新縣一中規劃校園面積126000平方米,約需建設資金7000多萬元。為降低建設成本,縣委、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無償劃撥學校擴建用地,減免土地徵用及規劃費、檔案服務費等9項費用,免收擴建過程中涉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縣內事業單位服務性收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