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歷史
湖北省總工會成立於1926年10月10日,是湖北全省各級地方總工會、各產業工會和各大型企事業單位工會的領導機關,接受省委和全國總工會的領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和《中國工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依法行使權利與義務。湖北是中國工人運動發源地之一,湖北工人階級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湖北工人階級誕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湖北最早的工人組織產生於1912年的武漢,湖北工人運動可以追溯到1876年“九台山”銅廠大罷工。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的半個多世紀裡,湖北工人階級始終為自身的解放進行著不懈的鬥爭。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在黑暗中摸索的湖北工人階級實現了從“自在階級”到“自為階級”的轉變,湖北工人運動從此踏上了波瀾壯闊的歷程。
1921年9月,黨領導的湖北武漢最早的產業工會——粵漢鐵路工人聯合會成立;10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支部派林育南、施洋領導粵漢鐵路武株段大罷工,歷時5天,取得勝利。1922年7月,黨領導下的全國第一個地方總工會——武漢工團聯合會成立。1923年2月,在黨領導下的震驚中外的“二七”革命鬥爭中,湖北工人階級所體現出的革命堅定性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在中國工運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標誌著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在大革命時期,湖北是“中國的布爾什維克的中心”,1926年9月1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在漢口設立辦事處;次年2月1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由廣州遷來武漢,我黨工運領袖劉少奇、李立三、項英等都在這裡領導過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湖北又是反帝鬥爭的熱土,1927年1月,漢口收回英租界的鬥爭,成為全國反帝鬥爭的典範。
在抗日戰爭時期,湖北以武漢為中心,曾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抗日中心城市。在這裡,共產黨人利用組建“中國工人抗敵總會籌備會”等合法組織形式開展工人運動,並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在解放戰爭時期,湖北工人階級開展的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以及反搬遷的保廠護廠鬥爭,為本省乃至全國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湖北工人運動與中國工運休戚與共、息息相關,集中體現了中國工運的主流和特點,有力推進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湖北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全省工會組織帶領廣大職工民眾為推進湖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工會在黨和政府全局工作中的作用更加明顯,社會地位更加突出。
工會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3年以來,全省各級工會在省委和全總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團結動員全省職工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新的貢獻。
![(圖)湖北省總工會代表大會](/img/d/874/nBnauM3X2cjMwETNwUjN0IzM0ITMwMzM5kzMwADMwAzMxAzL1Y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服務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績。各級工會引導廣大職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參與改革;積極反映職工的願望和要求,參與改革改制政策的研究制定,督促改革改制政策的貫徹落實,協助做好改革改制過程中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推動了改革的順利實施。深入開展崗位建功立業、民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我為節能減排做貢獻”、“安康杯”競賽,以及“創優質量、創高效益、創新技術、創低能耗”勞動競賽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了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大力選樹宣傳勞模先進人物。五年共評選、推薦、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324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狀61個,評選表彰省勞動模範和省“五一”勞動獎章1076 人、省“五一”勞動獎狀292個,推出了陳剛毅、常雨琴、陳方見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先進模範人物。
職工隊伍素質大幅提升。各級工會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職工,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職工,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職工,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職工,深入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不斷深化職工職業道德“雙十佳”評選表彰活動,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師徒幫帶等活動,廣大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五年來,全省各級工會培訓職工150萬人次,我省湧現了以東風汽車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學習型組織,以譚麗麗、王靜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型職工,232名職工獲得省級以上“技能狀元”、“技術能手”稱號。
工會維權工作不斷深化。縣以上地方工會全部建立定期向黨委匯報、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和勞動關係三方協商會議制度,省委多次轉發省總工會有關改制企業職工、下崗失業人員、困難職工、農民工生產生活與權益落實狀況的調查報告,源頭參與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省有4.96萬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平等協商集體契約制度,3.02萬家企業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部分企業簽訂了女職工和勞動安全衛生專項集體契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進一步健全。98%的國有企業、50%的建會非公有制企業建立職代會制度,2474家企事業單位實施廠務公開民主管理控制程式,60%的公司制企業建立職工董事監事制度,區域性行業性職代會、民主議事會、勞資懇談會等職工民主管理新的實現形式不斷湧現,職工民主管理工作取得新發展。2.91萬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工會勞動爭議調解成功率達到90%。五年來,各級工會幫扶中心共受理來信來訪2.1萬件,辦結率達95%。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維權工作社會化大力推進,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整改意見書和處理建議書制度逐步實施,農民工維權服務站迅速發展,農民工雙向維權格局初步形成。
為職工民眾辦實事成效顯著。各級工會積極為職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五年來,全省工會實施再就業援助行動,培訓職工32.63萬人,職業介紹33.44萬人,幫助30.59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廣泛開展選樹一批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帶頭人、一批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熱心人、一批關心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貼心人的“三個一批”活動,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開展送溫暖活動,走訪困難企業3.67萬家,慰問困難職工和農民工152.3萬人,發放慰問金和物資折款6.65億元。開展“金秋助學”活動,籌集資金6975萬元,資助9.28萬名困難職工子女上學。建立會員優惠服務基地406個,為職工民眾提供購物、醫療等優惠服務。積極為農民工排憂解難,共對農民工進行安全培訓43萬人,走訪慰問31.6萬人,免費體檢20.6萬人,提供回鄉返崗交通和票務服務142.23萬人次,資助子女入學1.47萬人。關心困難勞模生活,2004年以來為省部級以上勞模發放生活補助金、特殊困難補助金、春節慰問金4347萬元。
工會自身建設全面加強。各級工會突出抓好非公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新建企業工會組建和農民工入會工作。五年來,全省新增工會委員會2.45萬個,工會委員會發展到近7萬個;新增工會會員300.77萬人,全省工會會員發展到972.2萬人,其中農民工會員發展到303.9萬人。沃爾瑪、肯德基、麥當勞等外資企業建會工作取得新突破,肯德基十堰市六堰分店在全國率先按屬地管理原則單獨建會,得到了全總領導的充分肯定。深入開展縣級工會工作競賽、示範鄉鎮(街道)工會創建、企業工會工作規範化建設達標和“職工之家”建設活動,基層工會活力不斷增強。在3287家基層單位推行工會主席直選,面向社會公開選聘500名工會協理員,探索了工會幹部職業化、社會化的新路子。加強工會幹部協管,鞏固了縣以上地方工會主席由黨委常委擔任、國有企業工會主席按同級黨政領導副職配備的格局。加大工會幹部培訓力度,五年來,省總工會本級培訓工會幹部1.3萬人次。
工會各項工作整體推進。各級產業工會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的需要,加強自身建設,在推動產業改革發展、維護產業職工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機關和事業單位工會工作日趨活躍,職工民主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工會女職工組織不斷健全,女職工建功立業和素質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工會新聞宣傳制度不斷完善,對工人階級、工會工作和先進模範典型的宣傳力度明顯加大。工會理論研究和調查研究不斷深入,形成了一批有價值的調研成果。國稅統一代收和財政劃撥工會經費機制全面建立和推行,工會經費收繳難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工會財務管理和經費審查審計工作進一步加強,工會經費的收繳、管理和使用得到有效監督。工會資產管理進一步規範,工會勞福事業穩步發展。工會國際交流進一步拓展,湖北工會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嚴重的冰雪災害和特大地震災害,全省各級工會堅決回響黨委、政府和上級工會的號召,動員廣大職工積極參與抗災救災工作,為奪取抗災救災工作的勝利作出了湖北工人階級應有的貢獻。
現任領導
張昌爾 主席
黃國慶 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褚 玲 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何忠琦 黨組成員、副主席
李如春 黨組成員、副主席
朱厚倫 黨組成員、副主席
陳義國 黨組成員、副主席
張中偉 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
譚必元 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
向德榮 巡視員
余彥國 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