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
建制沿革
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
戰國時期的湖北
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南遷移民,其中湖北境內長江流域中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江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
南北朝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代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7]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
湖北
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南西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摩州。靖康之亂後的南遷,湖北江漢平原三分之二來自南昌府。鄂東鄂北來自饒州南昌。
元代在全國設3箇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摩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後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永州府、岳州府、漢陽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長沙府、寶慶府、黎平府。[6]
清代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6]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1911年,湖北武昌爆發了“辛亥革命”。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1932年於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察區;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
1927年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後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5個地區。
湖北黃陵廟
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湖北景點
長江三峽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它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1公里。長江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三峽景色更加迷人。三峽的山水也伴隨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騰龍洞
騰龍洞風景名勝區,距利川市城6公里,景區總面積69平方公里,集山、水、洞、林於一體,以雄、險、奇、幽、秀而馳名中外。該洞洞口高74米,寬64米,洞內最高處235米,初步探明洞穴總長度52.8公里,其中水洞伏流16.8公里,洞穴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洞中有5座山峰,10個大廳,地下瀑布10餘處,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連,主洞支洞互通,無毒氣,無蛇蠍,無污染,洞內終年恆溫14一18℃,空氣流暢。
神農架
神農架位於湖北省西部邊陲,東與湖北省保康縣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而瀕三峽,北倚房縣、竹山且近武當,地跨東經109°56′--110°58′,北緯31°15′--31°75′,總面積3253平方公里,轄5鎮3鄉和1個國家級森林及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個國有森工企業林業管理局、1個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區管理局、林業管理局和濕地公園均為正處級單位),林地占85%以上,總人口8萬人。神農架是197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制,直屬湖北省管轄,是我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
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屬大巴山東段。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武當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源地。
東湖
武漢東湖風景區位於武漢市城區,景區面積73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1950年興建風景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1999年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
鍾祥
鍾祥市,隸屬於湖北省,位於湖北省中部,漢江中下游,版土面積4488平方公里,人口105萬人,現轄17個(鄉鎮)街辦、3個國營農牧場、2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鍾祥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長壽之鄉,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全國科技、教育、文化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是全國特色產業集群品牌50強基地之一,是江漢平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衝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裡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另有香菸品牌以此為名。
清江土家族民俗風情區
清江被稱為土家族的母親河,她用甘甜的乳汁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清江全長四百二十三公里,沿岸青山綠水,景色如畫,有“八百里畫廊”的美譽,這裡是山皆可入畫,是水皆可成詩,一處處美景數不勝數。
赤壁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兩處。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黃岡市境內,因蘇軾《赤壁賦》而得名。武赤壁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內,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此。湖北省赤壁市境內赤壁旅遊區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三山組成。赤壁之戰遺址是由3座小山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鸞山。這3座小山起伏相連蒼翠如海,再加上亭台樓閣錯落地隱現於其間,景色益顯秀美。其主要景點有赤壁摩崖、拜風台、鳳雛庵和翼江亭等。這些景點相距不遠,且有小徑相連,極易尋覓。
荊州古城
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又稱江陵。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春秋戰國時曾為楚都城,秦置南郡,漢置江陵,唐為江陵府,明、清為荊州府治所,是我國歷史上的名城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