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儀說

陸績(公元187年-公元219年),字公紀,吳郡吳縣(今蘇州)人,漢末廬江太守陸康之子。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星曆算數無不涉覽。孫權征其為奏曹掾,常以直道見憚。後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在軍中不廢著作,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先王之道,存乎治歷明時,本之驗著,在於天象。夫法象莫若渾天,渾天之設久矣。昔在顓頊,使南正重司天,而帝嚳亦敘三辰,堯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舜之受禪,在璣玉衡,以齊七政,以數者言之,曩時已立渾天之象,明矣。周公敘次六十四卦,兩兩相承,反覆成象,以法天行,周而復始,晝夜之義。故晉卦彖曰:「晝日三接。」明夷爻象曰:「初登於天,後入於地。」仲尼說之曰:「明出地上,晉進而麗乎大明,是以晝日三接;明入地中,明夷夜也。先晝後夜,先晉後明夷。故曰初登於天,昭四國也;後入於地,失則也。日月麗乎天,隨天轉運;入乎地,以成晝夜也。渾天之義,蓋與此同。」仲尼歿,大道乖,諸子穿鑿妄作,乃有蓋天之說,其為虛偽,較然可知。渾天以日出地上則晝,故《易》曰「明出地上,晝日三接。」又曰晉進也。日入於地則夜,夜則明傷,故《易》曰「明夷傷也」。又曰初登於天,昭四國也;後入於地,失則也。《尚書》「寅賓出日,寅餞納日」,以此言之,而知日出入於地,審矣。若不出入於地,則何緣得有晝夜明暗乎?天半覆地上,半周地下,繞地而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若天半右覆地上,半不在地下,二十八宿何故更見更隱乎?由此言之,天乃裹地而運,信矣。此是昏明之大術也。天之形狀,圓周渾然,運於無窮,故曰「渾」。《易》曰:「乾為天為圓。」又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健。」此之謂矣。天大地小,天繞地,半覆地上,半周地下,譬如卵白白(一作「之」。)繞黃也。揚子云《太玄經》曰:「天穹窿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上。」故知天裹地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日月出入,以成昏明也。北極星北方偏出於地三十五度,南極中偏入於地亦三十五度,南極北極,天軸所在,轉運所由,譬車之有輪,所以自行也。眾星皆移無常,惟北辰守中不易,是以知其為天中也。天傾故極在中北,仲尼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又《太玄經》曰:「天圓地方,極樞中央,動以歷靜,時乘十二,以建七政。」是以《堯典》曰:「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此之謂也。繞北極七十度之外,常在地下不出地,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東西南北徑三十五萬七千里,立徑亦然。(《開元占經》一,又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