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黃山記[費伯雄創作散文]

作者:費伯雄

費伯雄(1800~1879),字晉卿。江蘇省武進縣孟河鎮人。費伯雄生長在世醫家庭,家學淵源,先儒後醫。懸壺執業不久,即以擅長治療虛勞馳譽江南。道光年間(1821~1851)曾兩度應召入宮廷治病。先後治療皇太后肺癰和道光皇帝失音證,均取得顯效。為此獲賜匾額和聯幅,稱道其“是活國手”。至鹹豐(1851~1861)時,費氏醫名大振,遠近求醫者慕名而至,門前時常舟楫相接,孟河水鄉小鎮此時也以醫藥業發達而成為一個繁盛地區。費氏博學通儒,醫術精湛,人稱其以名士為名醫,蔚然為醫界重望。

費氏幾十年行醫生涯積累了豐富的臨征經驗,平素治學頗多心得,乃著手著書立說。他認為醫學發展至今蕪雜已極,必須執簡馭繁救弊糾偏,以使後學者一歸醇正。為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從臨診實際出發,博採古今學術之精華,不參雜門戶偏見,努力探求立論平允不偏的醇正醫學。筆耕數載終於完成《醫醇》書稿(共24卷),並付刊刻,不料此書文稿連同藏扳一併毀於鹹豐年間一場戰火。此時,費氏避太平天國戰亂於古延陵之寓齋(在蘇北泰興縣五圩里),復患腳疾步履艱難,終日坐臥室中,值此閒遐時日,潛心著述,追憶往昔著作內容,隨筆錄出。撰成《醫醇剩義》4卷。書成於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後盛行於世。嗣後又撰《醫方論》4卷(1865年)。

綜觀費氏醫學思想,以“醇正”、“緩和”為特色。其學術源於歷代各家學術,由搏返約,取各家之長補偏救弊。《清史稿》有傳,評曰:“清末江南諸醫,以伯雄最著。”其子孫繼承家學,以醫名世。孟氏費氏作為著名醫學世家和學術流派蜚聲進代醫壇。

原文

山以黃名,志舊跡也。昔者春申君嘗讀書於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產方竹。迤北為漁莊,板橋三尺,流水一灣,竹徑茅廬,鱗次櫛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寵燕啄花,嬌鶯坐柳,宛然如在畫圖中也。登高東望,大江接天,沙鳥風帆,出沒變現。隆冬雨雪,雲氣鬱然,雪色江蘆,千里一白。一年之內,致各不同。於是訪耕夫,揖漁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為何許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餘年矣,吾父老當太平之世,處無事之時,耕鑿自安,嬉遊鼓腹,此誠所謂不識不知者,又誰計千百年之上有所謂春申其人者哉?

吾為父老幸,吾為春申悲,因為黃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猶存兮。誰終誰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山得君兮,以成名兮。誰顯誰晦,山兮君兮?”

譯文

山用黃來命名,記述陳舊的遺蹟。以往春申君黃歇曾經在這個地方讀書,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產方竹。往北是漁莊,三尺板橋,一灣流水,竹林小徑,點點茅屋,像魚鱗木梳一樣整齊密密而又整齊地排列。春季第二個月,清新趣味滿眼,惹人寵愛的燕子啄著鮮花,嬌小的黃鶯坐在柳樹上嬉戲,仿佛是在畫圖中一樣。登上高山向東望去,大江和遠天相接,沙鳥和風帆,時隱時現的。深冬下雪,雲氣悠遠,大雪履蓋著江邊,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內,景致各不相同。於是訪求農夫,拜漁夫,想訪求春申君的舊址,而一些老農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麼人。

唉!這正是老農們的幸運,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離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這些老農正處於太平盛世,生活在無戰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樂,飽食過後嬉戲遊玩,這實在是所說不了解不知曉紛亂的人,又有誰還會計較千百年以上還有一個所說的春申君這個人呢?

我替父老們感到幸運,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於是創作黃山之歌說:“您還沒有出生時,山已經存在了。您於世長辭了,山還依舊長存。誰是終結誰是開始,是您呢還是山呢?” 又創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託。山靠您,因而成就名聲。誰更顯達誰更隱晦,是山呢還是您呢?

賞析

作者筆下的黃山,在今江蘇江陰,是因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而得名的—個風景優美的小地方。本文敘議結合,借事抒慨。在描繪了黃山如詩如畫的勝景之後,作者抒發了探尋春申君遺蹟而不得的深深感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