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籠記

[12]凡:所有,一切。 [20]盈:滿。 [21]悉:全。


游石籠記[1]
[宋] 王向
龍安自陂下東入其山[2],躡浮雲而上之[3],極十里[4],有群石環會突立[5]。石頂有雙瀑淙下[6],有石澗廣六七尋,傍無荒茅萑葦之穢[7]。而其水無泥沙,皆清冷可啜[8],游魚沉泳,歷歷可見。而水間之石,或哮然如岩[9],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瑩徹[10],類非鐫鑿之能及[11]。凡若此行數十步[12],即至其所謂石籠者。籠之狀類巨槽,而圜圍斗壁[13],下闊五丈,會一澗之水而環之,已即復泄而為澗[14]。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紛羅錯列[15],亦無苔蘚泥沙之穢焉。由此少進[16],而澗下之石乃坦然成盤[17],縱數十尺[18],盤之中直發小圳[19],廣才盈咫[20]。而一澗之水,又悉流於盤之下[21],其聲瓏瓏若雷[22]。窺其底[23],廣深不可窮,而水涓涓可愛[24]。熙寧九年[25],余在龍安時,與諸生尋泉流而得其處,於是樂而忘歸焉。
夫天作而地藏之以遺其人者[26],可謂至矣[27]。雖然[28],惜其不出於通都大邑之郊[29],而藏乎窮山絕壑之下[30],而不為好游而附勢者之所知也[31]。使當唐時,為柳宗元、李願等見之[32],則其為名也,豈特石潭、盤谷之比哉[33]?
【注釋】
[1]石籠:江西黎川西南龍安山中澗水流經的一塊槽形大石,石籠是本文作者給它取的名字。
[2]龍安:宋時龍安驛,在今江西黎州縣西南,往東多山,地近贛閩交界處。陂(bēi):斜坡。
[3]躡(niè):踩。
[4]極十里:走完十里路;“極”,盡。
[5]環會:圍繞聚合。
[6]淙(cóng):流水聲。
[7]萑(huán)葦:蘆葦。穢(huì):污穢,骯髒。
[8]啜(chuò):喝。
[9]“或哮”四句:意謂水中的石形,有的像咆哮的山岩,有的像挖成的石臼,有的仰倒著像石槽,有的凹進去像盛食物的器皿。“剜(wān)”,用刀子等利器挖。“偃(yǎn)”,仰面臥倒。
[10]瑩(yíng)徹:光潔透亮。
[11]類非:都不是;類,大都,大抵。鐫(juān):刻。鑿(záo):挖。及:達到。
[12]凡:所有,一切。
[13]圜(huán):圍繞。斗:通“陡”。
[14]已即:隨即。泄:流出。
[15]紛羅錯列:雜亂、交錯的分布排列。
[16]少進:稍向前。
[17]坦然:平整寬廣的樣子。
[18]縱(zòng):與橫相對,這裡有長的意思。
[19]直發小圳(zhèn):石盤上顯出直的小溝。“發”,表現,顯露。“圳”,本指田間小溝,這裡指石盤上有溝狀凹痕。
[20]盈:滿。咫(zhǐ):古時八寸為咫。
[21]悉:全。
[22]瓏瓏:同“隆隆”,象聲詞。
[23]窺:觀察。
[24]涓涓(juān):水緩流的樣子。
[25]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熙寧”,北宋神宗的年號。
[26]天作地藏:上天創造,大地蘊藏。遺(wèi):贈給,賜予。
[27]至:到達了頂點,表示最大程度。
[28]雖然:即使如此。
[29]通都大邑:指四通八達的城市。
[30]窮山絕壑(hè):深遠的山谷。
[31]附勢者:指趨炎附勢的人。
[32]柳宗元:唐代文學家,貶官永州時,發現許多風景幽美的地方,作“永州八記”,詳見前簡介。李願:唐代人,被罷官後隱居太行山南的盤谷,韓愈有《送李願歸盤谷序》。
[33]“豈特”句:難道只是與石潭、盤谷相提並論么? “特”,只。“比”,並列,相近。
【作者與題解】
王向,字夢錫,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幼喜讀書,屢試而不得志。熙寧九年,曾鞏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向呂南公訪問“後來俊秀”,呂南公即舉其友人王向。次年,曾鞏回南豐掃墓,又得王向所獻文,乃對人稱之,有“以望若人”之語。不久,曾鞏移知福州,王向依舊潦倒困頓。後病餓而死。(見呂南公《灌園集·王夢錫文集序》)卒年僅三十二歲,其時約在元豐六年(1083)。有文集五卷,未見流傳。
《游石籠記》寫於熙寧九年(1076),選自明代人編選的《天下名山記鈔》。石籠“藏乎窮山絕壑之下”,位於澗水環繞之中,原是一塊略具槽形的大石,於世默默無聞。而王向偶到其處,游賞、命名,作以記傳。這篇遊記與柳宗元“永州八記”同屬一類。文中一再描寫石籠所在地,水清石潔,自然天成,又嘆惜其埋沒,顯然是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感慨與牢騷。《游石籠記》固然不及柳宗元的山水記精美、含蓄,但也可以從中看到柳記對後世的影響。順便指出,這類遊記在發掘和描狀景物、寄情於物方面多有特色,而對知人論世來說,也不無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