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湖縣蔣營鎮,鎮東首有一公交環島。環島向北是常盈北路(商業街)最北邊有一游愷溝(小河),游愷溝上面架了一座橋,叫游愷溝橋。
游愷(1862年----1932年),江蘇鹽城交睦莊游氏第十五世,球鳴公子,字耀先,母親是著名的游郭氏老太太。娶顧氏、姚氏、朱氏。生三子三女,長子孔培、次子栽培(後為賢培)、三子松培(1923年3月12日--1994年2月10日),字志清。
游家始祖黑廝公跟隨明皇朱元璋,從建康參軍打天下,屢建奇功,被授職千戶。明朝定都南京後,游家始祖為明皇舊勛卜居鹽城西北鄉(今鹽城建湖建陽鎮交睦莊)。東至走馬雁盪溝,西至射陽湖,方圓幾十里為游家封地。游姓祖上家世顯赫。明英宗女,隆慶公主1473年在哥哥成化帝的主持下,與鹽城建湖建陽鎮交睦莊游泰成婚。
游泰,字仲亨,號東園,天順巳卯(1459)六月八日---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十八日,江蘇鹽城西北鄉交睦莊(今江蘇建湖縣建陽鎮交睦莊)人,御前帶刀侍衛,駙馬都尉。職掌祭祀皇陵、掌管宗人府、統領皇帝侍衛。"累朝皆領宿衛"(負責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駙馬都尉位在侯爵之下,伯爵之上,勳爵是極品。
清朝未年,江蘇建湖縣蔣營鎮北一帶,旱、澇猖獗,長年欠收,災民多受其害。游愷先生與農友實地查看、商量後決定,在自家田地與相鄰農家之間修一條灌溉渠。占用自家田地,動用自家財力,以造福鄉鄰。游愷先生身體力行,說乾就乾,帶領當地農民,利用農閒時間,興修水利,開挖一條新河,新河西連薔薇河。游愷先生在新河和薔薇河之間修一座壩,壩上架設風車(一種灌溉工具),旱時薔薇河的水引過來灌溉,澆種莊稼;澇時新河內的水向薔薇河排出,保證了莊稼不被淹沒。新河呈東西走向,沿建湖縣蔣營鎮北邊向東延伸。新河修成後,旱、澇保收,附近農民多收益。為紀念游愷先生興修水利,造福於民的貢獻,當地農民將新河取名為“游愷溝”(溝:小河),河上所建的橋取名為“游愷溝橋”。九十年代未,建湖縣蔣營鎮興修水利樞紐,和建湖蔣營鎮北區域公路,“游愷溝橋”被拆復建、加寬,現在是一個雙車道的公路大橋。大橋建成後,大橋的名字引起爭執,地方政府請示縣政府縣長,縣長說仍沿用原來的名字,後相關方查詢了建國初新四軍檔案,仍取名為“游愷溝橋”。
游愷先生將游愷溝修建成功後,名聲大振,成為匪徒們的襲擊目標,都不敢在家睡覺,只得東躲西藏。薔薇河西是東西長3公里,南北是100公里左右。一望無際的,方圓幾百里的蘆葦盪。一些無地,無法生活的貧苦農民,在匪徒的教唆下,白天藏匿蘆葦盪里,夜裡經常搶劫大戶人家,或搶人,被搶人家要拿錢贖人,就這是所謂的“拔莊”。
1920年左右,游愷先生在今建湖縣建陽鎮交東村(建陽鎮交睦莊東)買了祁家的180畝土地後,舉家移居交東村。游愷先生舉家移居交東村後,更加體貼入微關照農友。每到青黃不接、年關,除夕夜裡,游愷先生視農友的困難程度,分發多少錢物,將錢物放在比較困難的農友家門口。一來給農友一年的吉祥喜慶;二來解決困難農友青黃不接時之需。憑著游愷先生的聰明才智,省吃檢用,精打細處。經過幾年的辛苦努力,漸漸成為地方望族。
1962年冬月半,游愷先生的夫人朱氏老太太去世,享年78歲,三子松培家賣了三間房,將游愷先生與朱氏、顧氏、姚氏合葬,請了18個扶重的。
現游愷先生的後人,分布大江南北,定居上海、北京、廣州、無錫、還有定居建陽鎮的,多年來,他們省親或踏青,每每回到家鄉交東村,都要訪問一下老鄰居,拉拉家常,打聽每一個還記得的人和事,細說在外打拚的不易,追憶祖上的產業掙來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