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游廢圃
【創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惠嚴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游廢圃
亭榭基猶壯,笙歌跡已陳①。
竹分通別徑,花發屬南鄰②。
雲散望塵友,冰銷炙手人③。
只因忘寵辱,到此不傷神④。
作品注釋
①亭榭:亭本指有頂無牆的建築,榭乃台上建的高屋。合稱亭榭則泛指亭台樓閣等各類古典建築。基:牆基、地基。壯:此處意謂明顯,完整,顯示出以前壯偉的規模。笙歌:樂器伴奏的歌舞。笙為一種管樂器名。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詩經·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此處用以代指各種樂器。陳:陳舊,這裡更有久遠得已經消失之意。
②竹分句:謂竹林分開通往另一條路。徑,路徑,道路也。花發句:謂花開了,但這花已屬於南面的鄰居所有。指廢圃的部分產權已另有歸屬。發:指花開。
③雲散句:謂那些期望塵俗名利的人都像雲一樣飄散了。冰銷句:謂那些當年權勢顯赫的人都像冰一樣消融了。炙手意為火焰灼手,比喻權勢和氣焰極盛。
④寵辱:寵為榮耀,辱為羞辱,合稱寵辱則泛指或好或壞的各種遭遇或處境。傷神:指因感慨而引起憂傷。
作品簡析
廢圃指荒廢的、無人管理、無人問津的舊園林,多為斷垣殘壁,一片廢墟,見之令人生盛衰興亡之感,興滄海桑田之嘆,自是傷神之地。惠嚴此詩,極其凝鍊。由殘存之跡,聯想到其繁華旺盛之時,特別是聯想到那些業已雲散冰銷的望塵友、炙手人。一通議論,倒也深刻。只是這些殘垣斷壁,無法觸傷惠嚴情思。身在塵世外,榮辱不關心,已是另外的一層境界了。
全詩不用一句禪語,卻處處透露著禪意。佛教追求一種覺悟,就是覺悟到宇宙萬有、一切現象背後的“真實”,也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法實相”。按大乘空宗的觀點,諸法實相就是“空”。《般若經》千言萬語,就是講諸法性空。但此“空”並非我們一般所謂的“無”,而是指一切都是因緣生、無自性、變動不居的。空不是無,而是虛妄。此詩首句“亭榭基猶壯,笙歌跡已陳”就用強烈的對比展現出一派蕭條、荒涼之景。昔日的亭榭是多么宏偉華麗,而如今只剩下牆基仍在訴說著往日的繁華;“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時光已隨風而散,再動聽的樂聲也消失於時間的魔掌中。這說明,所有的一切不過是空,是虛妄。萬物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四大皆空,物質不能恆久遠,終會消逝。
世界上永遠不變的只有變化,現象背後沒有根本不變的本質。雖然竹子和花都是會枯而復榮的,只是現在的這些竹和花也早已不是從前的那些,更何況,竹林分開通往了另一條路、另一個所在,花兒也已屬於南面的鄰居所有。但是我們不必傷神。因為這種消逝又不是絕對的“無”了,而是在不斷地因緣而變化。
大乘十喻有如夢喻,謂人夢中,本無實事,妄執為實,覺還自笑。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蘇軾也常講“人生如夢”,覺得人生是虛幻的,世事也是虛幻的。世間一切都是夢幻,痛苦是幻影,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也是幻影,到了夢醒時分終歸是一場空。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去苦苦追求那些只能得到一時的東西呢?為何不淡然處世呢? “雲散望塵友,冰銷炙手人”,昔日的榮華富貴都化作煙雲,當年那些叱吒風雲、權傾一時的人也已煙消雲散,世人花費畢生精力所追逐的塵俗名利,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無。以前是你的東西現在卻屬於了別人,而你和別人以及那些你們追求的東西,終將一起消逝在時間的長河裡。望著這一片斷壁殘垣,作者不禁生盛衰興亡之感,興滄海桑田之嘆。
只是惠嚴終歸是惠嚴,此詩沒有陷入感懷傷逝的漩渦,而是作者在最後看破紅塵、忘卻榮辱。身在塵世外,榮辱不關心,這些殘敗、變化和消逝,都無法觸傷惠嚴的情思。也是最後這兩句,讓這首詩達到了另一個境界。一切皆是空,皆是虛妄,只是,你連這虛妄都要忘了。末句的“寵辱”實質上代表了世間一切,興盛,衰敗,喜,怒,哀,樂,夢裡,夢外,把一切都看淡看透,看清楚一切現象背後的真實是空,把現象忘記,把本質也忘記,自然就不會傷神了。
作者簡介
惠嚴,南宋初年南方詩僧。生卒年及字號不詳,大約公元1110年前後在世。俗姓彭,金靻(江西省金谿縣)人。出家寶應寺,四方參學,遍游名山。以其道名戒行之著,曾受“文惠大師”尊號。曾從江西詩派著名詩人韓駒學習做詩,受到很大的啟發和一定的影響。其詩清俊瀟灑,不落俗套,人稱有晉人骨骼、唐人風神。詩入《宋高僧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