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平山

游太平山,作者南朝齊孔稚珪,詩的第一句是仰觀天宇,第二句是俯視林間,猶之第三句為俯視澗陰,第四句為仰瞻岩頂也。詩人意謂:在山中幽澗背陰處,竟還保留著晚謝的春花(恰恰與早謝相反);而在高竣的寒岩上,竟還存留著夏天的積雪。 \n  

作品信息

【名稱】《游太平山》
【年代】南朝
【作者】孔稚珪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游太平山
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陰澗落春榮,寒岩留夏雪。

作品鑑賞

太平山,在今紹興市東南。《游太平山》這首小詩的各坊間選本,於此詩注釋多可商榷。如人民文學出版社《漢魏六朝詩選》注其首二句云:“言林石遮蔽天日的一部分。”中州書畫社出版的《中國山水詩選》則注云:“山高澗深,人入山中,自然只能看到天的一部分。”“林木交錯,陽光只能從間隙透射進來。”雖無顯誤,畢竟不夠準確。關鍵在於首句的“分”字未講透。“石險”者,狀山勢高峻,險石竦峙。正由於嶙峋怪石直插天際,仿佛把一塊完整的天給分割開來,故詩人才用了“天貌分”三字。蓋首句言險峻的山石把天空一分為二,次句乃指太陽光線不能普照林間,而是“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梁·吳均《與宋元思書》)。第一句是仰觀天宇,第二句是俯視林間,猶之第三句為俯視澗陰,第四句為仰瞻岩頂也。
第三句“陰澗落春榮”,《漢魏六朝詩選》注云:“因為澗陰,春天的花在此也要凋落。”《中國山水詩選》注云:“春天的花,在幽深陰冷的山澗里,自然容易凋謝。”這就要引起疑問了。如果詩人游山時春天已過,而花亦已萎謝,則詩人在澗陰本未見花,無從得知其為“春榮”(春花)。況春光既逝,縱不在澗陰幽冷之處,花也是要謝的。若詩人游山正值春天,親見花落,則第四句“留夏雪”云云又失了依據。因既在春天,則岩頂之積雪自然是冬雪而非夏雪也。夫山中背陰幽冷之處,花卉往往遲開。應該在春天開的花,由於地處幽僻荒寒,須到春末夏初陽氣較盛時才綻放蓓蕾。只有向陽易受日照的花木,才有先開或及時而開的可能。所以此詩第三句不是指花落,(因氣候寒冷而花朵凋謝本不足為奇,不必特寫)而是指春天雖已過去,春花卻猶在背陰的山澗旁開放。這個“落”字正與第四句的“留”字為對文,即應解為“遺”、“留”、“余”、“剩”之義是也。詩人意謂:在山中幽澗背陰處,竟還保留著晚謝的春花(恰恰與早謝相反);而在高竣的寒岩上,竟還存留著夏天的積雪。——或者以“夏雪”為可疑,但在同一作者的《旦發青林》詩中,也有“草雜今古色,岩留冬夏霜”之句,下句與此詩句辭意均極似,雪、霜同類,僅以押韻關係各用一字耳。既言“冬霜”,復言“夏霜”,故知岩頂高寒處自有“夏雪”。夫春花本應早凋而偏未謝,夏雪本易融而偏積存於山頂。這才是山中的奇觀異景。如只用尋常訓詁來釋此“落”字,不獨詩境由新鮮活潑轉而為平淡無奇,且與前後三句詩人所刻意搞繪的奇觀異景亦不相配稱。總之此處“落”謂花存,非言花落。

作者簡介

孔稚珪(447~501)南朝齊駢文家、詩人。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劉宋時,曾任尚書殿中郎。齊武帝永明(483-493)年間,任御史中丞。齊明帝建武(494-498)初年,上書建議北征。公元499年(東昏侯永元元年)遷太子詹事。死後追贈金紫光祿大夫。據《隋書·經籍志》,孔稚珪有集10卷,現僅存文10多篇,詩四首,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輯有《孔詹事集》1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