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
2010年1月,構想中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論證工作開始啟動。國務院責成國家發改委,組織國家有關部委以及國家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鐵道部工程設計鑑定中心等主管和科研部門,開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的前期工作。
據悉,此次論證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初步規劃東起大連旅順口,西至山東半島的蓬萊。其基本構想是:利用渤海海峽的有利地理條件,從山東蓬萊經長島至遼寧旅順,建設公路和鐵路結合的跨越渤海海峽的直達快捷通道,進而形成縱貫我國南北的東部鐵路、公路交通大動脈。建成後,從遼東半島跨越大海到山東半島只需要2個小時,該跨海通道更可全天候運行。
背景
目前,在兩個半島之間的航線(非航空通道)主要是海運和通過鐵路、公路繞行山海關。但繞行山海關,路程均在1600公里以上,運輸效率低,運輸成本高;大連到煙臺的直線距離為170公里,乘船需7個小時左右,但每年均有1個多月因風浪影響不能通航;陸海結合的煙大鐵路輪渡已經運行,其隨即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客貨運輸量,但往來仍耗時太長。
實際上,專家組早在1992年就開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目前,該通道研究課題組依託平台設在魯東大學環渤海發展研究中心。11日,該中心相關人士以“項目未立項,暫不能公開論證的內容”為由,婉拒了記者前往採訪的要求。
在去年的山東省“兩會”期間,民進山東省委曾提交了 “加快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與建設”的提案。導報記者獲得的這份提案指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建設,將使環渤海由原來的“C”形環繞運輸變為“I”形直達運輸,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此前預測,到2020年,海峽間潛在的客流量將達到3億人次左右。即使按照跨海通道承擔60%-80%的比例,客流量也將達到1.8億-2.4億人次。
山東省交通科研所研究員許雲飛表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設,主要在於亞歐國家城市群間的運輸需求、渤海灣區域發展需求和國家路網合理性的要求。作為海峽兩端的山東省和遼寧省,尤其作為“橋頭堡”城市的煙臺市和大連市將是最大受益者。
據記者了解,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課題研究已經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與此同時,大連地震局承擔的地震數據及危險性分析等研究工作也已經展開。
意義
大連地震局工作人員介紹,跨渤海通道將預計投資3000億,堪比三峽工程的投資。
目前,山東和東北地區間的主要運輸方式有海運、鐵路、公路、航空等。由於渤海海峽的阻隔,往來於兩地之間的鐵路、公路只得繞行山海關,路程均在1600公里以上,從而降低了運輸效率,增大了運輸成本。因此,兩地之間起支配作用的運輸方式為海上運輸,尤其是煙臺到大連的航線,更是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客貨運輸量。
煙臺到大連的直線距離為165公里,乘船需7個小時左右,而且每年均有1個多月因風浪影響不能通航,如果全天候運行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通車,從大連開車跨越大海到煙臺最多只需2小時。
據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最新預測,到2020年,海峽間潛在的客流量將達到3億人次左右。即使按照跨海通道承擔60%——80%的比例,客流量也將達到1.8億——2.4億人次。
165公里,很近,不到2小時的車程;165公里,很遠,需要繞道1980公里。165公里,這就是大連到煙臺的直線距離,渤海海峽阻斷了兩座原本相距不遠的城市。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的建設,將使環渤海由原來的“C”形環繞運輸變為“I”形直達運輸,渤海經濟圈與膠東乃至長三角經濟圈緊密結合,對東北振興、中國經濟的再騰飛意義重大。直接受益的就有東三省、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海南、廣西等10個省市自治區。
“其實,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構想早在1992年就被提出來了,煙大鐵路輪渡只是第一步,首先實現兩個半島的軟連線”,魯東大學副校長柳新華說。
柳新華時任煙臺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在煙臺和大連之間修建一條跨海通道的方案就是他和3位同事共同起草的。方案得到了中央的批示後,煙大鐵路輪渡項目於2006年11月建成運營。此後,不少人質疑:既然投資達33.5億元的煙大鐵路輪渡已開通,是否還有必要斥巨資修建跨海通道?
柳新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天候運行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通車後,駕車往返於煙臺和大連最多只需兩小時。僅以3萬輛汽車的日流量、每車節約500公里路程計算,一年可節約的燃油就可達100萬噸左右,相當於一座中型油田一年的原油產量。
在投資成本回報方面,僅公路通道靜態投資就至少需960億,通過車輛收費和各種管線收費,每年利稅可達100億元以上,10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資成本,快於一般大型工業投資項目。
參考日本跨海通道2.2的投資乘數測算,各投資1000億建設渤海海峽跨海公路、鐵路通道,可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產出4400億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認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將北上與橫貫俄羅斯的亞歐大陸橋相接,南下與橫貫中國的新亞歐大陸橋相交,並形成直達長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區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中國沿海、東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大市場的形成創造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