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天正3年(1575年),企圖恢復舊領的一條兼定在伊予宇和島起兵,部分舊臣從本據地土佐中村城回到其身邊,曾經受一條家恩惠的豪族也再次歸屬於他。一條兼定從而聚集了約3500的兵力。至此,一條和長宗我部之間的軍事衝突已經不可避免。在家臣的建議下,一條兼定在四萬十川河口部西岸建築了栗本城,打算利用地形優勢來抗擊長宗我部家。
合戰經過
一條方在四萬十川以東的集落,中村城的城下町掠奪進行挑釁,長宗我部元親聞訊後,在短短三天之內便帶領7300的軍勢出現在了四萬十川東岸。由於當時的土佐沒有常備軍,因此讓一條軍被突然出現的長宗我部軍嚇了一跳,這時一條大神挺身而出,連斬數十人,並且毫髮未損,這一事件讓一條方在前期作戰獲得了極大的優勢。
兩軍隔著四萬十川在東、西兩方對陣,長宗我部方的第一陣正面渡河進行試探,人數上處於劣勢的一條方後退以弓箭、鐵炮進行反擊。同時,長宗我部的第二陣由福留隼人率領,從北方攀上絕壁迂迴至上游。擔心被夾擊的一條方分散兵力去追擊福留勢,以失敗告終。長宗我部元親趁機下令軍隊全部出擊,強渡四十萬川。
一條方本來就處於劣勢的兵力再次被分散,再加上指揮層的混亂,使一條軍在數倍於己的長宗我部軍勢下瞬間崩潰瓦解,在逃跑潰散中戰死者達數百人之多,而長宗我部方並沒有受到太多損失,並且因此戰而鞏固了在自身的霸權。
戰後經過
兼定逃跑後,完全失去了復國的機會。在瀨戶內海隠遁居住十年後,以43歲的壯齡病死。另一邊,完全掌握了土佐國的長宗我部元親轉戰各地從而達到了整個四國地區的統一,天正13年(1585年)為預防豐臣秀吉的侵攻而進行軍備,但依然在秀吉的大軍下慘敗而歸。因此,元親以保全土佐一國為條件向豐臣氏投降,此戰長宗我部方因為人數方面而獲勝,但同樣說明了一位大將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的優點,以及優秀的將領對於軍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