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簡介
渠里村位於新安縣中北部。村轄6個村民組,現有372戶,1657口人,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土地面積700多畝,林地1300多畝,屬典型的人多地少村。豐富的礦產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的交通條件,為渠里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轄區煤礦2個,村屬企業2個。近年來,村雙委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狠抓兩個文明建設,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集體增效,加強新農村建設力度,不斷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繁榮農村經濟,有效地帶動了該村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使村裡面貌煥然一新,實現利稅1000多萬元,人均收入5000餘元。工作中,堅持公益設施系列化、文化隊伍專業化、村企文化一體化、民眾創建活動規範化,積極推動經濟建設、社會管理和文明水平進一步提高。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先後榮獲市、縣“先進單位”、“十佳村”、“社會治安先進村”、“村鎮建設明星村”、“新農村建設市級示範村”、“市尊老愛幼示範村”,村黨支部被市、縣委授予“五好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發展歷程
村子新穎氣魄的民居、整潔寬敞的道路、設施完善的廣場以及碧波蕩漾的人工湖,無不透著新農村的時代氣息。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村子,幾年前,由於自然、歷史等原因,民眾致富無門路,糾紛矛盾不斷,成了全縣有名的“落後村”、“上訪村”。
2005年,村里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全村發展的重任落在了新的領導班子肩上。村 黨支部書記王曉波帶領村班子到幹部民眾之間,上門訪,個別約,街頭談,蹲點問……利用一切機會和時間,聽意見、找問題、謀良策、求發展。為了創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村子制定了《村民公約實施細則》,定期在普法學校對村民普法教育,並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村域紅白大事理事會、老年協會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中心等,還大力開展好婆婆、好媳婦評選,融洽了鄰里關係、增進家庭親情。為了給全村人搭建起溝通、交流的平台,村支部還利用村里網路覆蓋率較大的優勢,在洛陽地區率先創建了屬於村民自己的“QQ群”,鼓勵村民以及本村外出務工人員利用好這個平台,在網路上進行溝通和交流。村民們在“QQ群”內暢所欲言,對於一些鄰里糾紛各抒己見,對村子的發展獻計獻策。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通過網路的便捷,隨時了解村裡的新變化,還可以將自己在外的所見所聞、務工信息以及一些致富門路通過“QQ群”傳遞給父老鄉親。村委採用這種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充分調動全村村民參與自治的積極性,“團結一致、謀求發展、共促和諧”的新氣象蔚然成風。同時,村委“傾聽民聲,關注民生”的行動大大加強了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讓村委成為民眾們更加信任、更加依賴的堅強臂膀。“4+2”工作法推廣後,村子嚴格按照標準落實“四議兩公開”,用科學發展引領新農村建設,用“4+2”工作法助推基層民主建設,使村裡的各頂工作由“要我做”轉變成“我要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工作基礎。
該村中間有一條長1000多米的排水溝穿村而過。長期以來,兩邊的民眾污水、垃圾都往溝里傾倒,使深溝成了遠近聞名的“臭水溝”。因為這條溝,兩邊民眾相互指責,鄰里糾紛不斷,以前村里也曾想治理臭水溝,但終因難度大,不勞而終。這次,村支部剛提議要治理,民眾們就一呼百應,紛紛主動參與,本打算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的治理任務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各家各戶還主動在門前植樹、綠化。就這樣,一條“臭水溝”變成了村中的“綠色風景線”。
在渠里村村委,我們看到了幾幅十年前的照片,那時村里道路狹窄不平,村民住房低矮破舊。與所有的農村一樣,渠里村的面貌變化、村民小康生活的得來首先要靠經濟的發展,這是一個硬道理。窮則思變,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緊緊抓住村中優勢,不斷創新發展思路,高舉科學發展的大旗,吸取各地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走出一條適合本村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民眾生活不斷改善。
該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科學發展的深刻含義,義無返顧地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如何進一步發展村裡的經濟,村班子認為只有“跳出農業發展農村”才是產業富農的出路。“人心齊,泰山移”,村子依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沼氣、養殖業,建設農業高效生態園,走循環農業發展道路;通過自辦企業和招商引資方式,建成了木製品加工廠——洛陽中乾木業有限公司。通過企業帶動了村民木條加工、半成品加工的小型企業發展,安排勞動力百餘名。同時,村兩委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恢復了村煤礦的正常運行,也帶動了村運輸業的發展。
集體的腰包鼓起來了,村班子首先想到的是村裡的公共事業和村民的福利待遇。村子按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要求,先後投資500多萬元,對村里水、電、路、學校、文化設施等進行了整修、完善。特別是投資26萬元建起的兩個休閒廣場、投資150餘萬元建起的村委文化大院和投資80萬元建起的兩個4000平方米的人工湖,不僅改善了村子的生活條件,也成為新安乃至洛陽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此外,村里還投資8萬餘元改修有線電視網路設施,讓民眾全年免費收看有線電視節目;協調煤礦資金30萬元,解決民眾燒煤、用電、用水問題,民眾每人每年發放計畫煤480公斤,每人每月供應一方水;對60歲以上老人,中秋節、老人節、春節都發放食用油、食品、大米、棉被等物品,還組織成立了舞蹈隊、秧歌隊、文化小劇團、籃球隊等,使村子基本實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娛有所場、病有所醫。
“村子要科學發展,和諧穩定是基礎,民眾利益是根本。只要乾群擰成一股繩,心交心,情傳情,就沒有克服不了的苦難、改變不了的面貌!”總結村子發展的經驗,王曉波深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