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縣共和鄉

鄉鎮介紹

地理位置

鄉鎮基本情況
(一)地理位置
本鄉位於渠縣北部,距縣城縣城75公里,原為三匯區北部的邊緣地帶,共和鄉東接達縣九嶺鄉,南鄰文崇鄉,西連報鄉,北與達縣石梯鄉, 福壽鄉田北邊連,面積為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15畝,其他占地65畝。
共和鄉整個地形長條形,東西長,南北寬,酷似一頭雙鋒無尾駝。東北,丙兩面環山;南部為低淺丘,地勢低平,中部為巴河及其他支流付積而成的小平原和河谷地帶,巴河從本鄉西部由北到南流入文崇,本鄉地勢千差萬別,丘陵起伏,連綿不斷,河谷明顯,地勢低落,全鄉海拔為240米至461米,相對高度60-160米。
本鄉境內最大河流為巴河,有支流墩子河跳墩溪六口壩河等。除巴河外,均不能通航。該鄉地處渠縣北極地,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主要特點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夏季炎熱,秋季陰雨綿綿多霧。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農業季節比縣城要遲一周,比達縣的九嶺鄉要早半月許。

社會經濟

(二)社會經濟
共和鄉轄五村(即:廟壩村下灣村雲村石灣村譚壩村)43社,9680人。
1、水利,共和鄉歷來水利發達,河流交錯,建國後黨領導人民大力發展水利事業,全鄉水利設施,星落棋布,比比皆是,基本上難保證水稻及農作物的栽播。全鄉有小庫五座,塘堰95口,總容量大約為1.32萬立方,分水溝和灌渠七條,機灌四處,電灌三處。可灌面積540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2、水陸交通。共和鄉地處達縣、通、南、巴平的過境之路,建國前沒有一條公路,只有水上交通線--巴河。上溯通、南、巴、平,下達、渠、匯等地,為使巴河東西行往方便,在因石盤,花石盤,孔溪口設有渡口。
1957年達巴(達縣--巴中)公路通車,途經本鄉么店村的北緣,開闢了到達城方便之路,1979-1980年,又修成了達巴公路支線一共全公路,貫穿了我鄉五村到渠達都有很方便。這樣就構成了本鄉的往南去北的陸上運輸網,普寫了本鄉在交通史上光輝的一頁。
3、糧食產量。建國前共和鄉的農業極淡落後,天災疾病,人禍,蟲害等威脅嚴重,造成了糧食低產少收。建國後,實行了土地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逐年上升。
4、物產,本鄉農產以水稻、小麥、紅苕、玉米為主,經濟作物為以柑桔、花生、油菜、紅糧、西瓜、甘蔗、次之。畜牧業有豬、牛、免、狗等家禽有雞、鴨、鵝等。
5、著名地特產
①土煙,本鄉對土煙的栽種歷來重視,家家戶戶都樂意種植,在省內外均有盛名,暢銷各地,其特點是匹張大、捎子長,內頭厚灰白色,色澤鮮美潤滑。寒暑不易燥,純香可口,建國後各級幹部都先購備。除已用外,還作為禮物珍品。
②清河壩的蘿蔔,清河壩的蘿蔔馳名萬世。蘿蔔長得又大又白,又嫩又甜,食之則別有滋味,細膩甜香,建國前後,只要是清河壩的蘿蔔,都有視為珍品,笑得合不上嘴,爭先搶購。
③柑桔
④玉米
⑤西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