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全明

渠全明,男,漢族,1967年8月11日生,中專學歷。 面對這樣的困境,1994年年僅27歲的他,毛遂自薦當了臨縣道情劇團的團長。 終於,在全體職工的艱苦奮鬥下,劇團穩定了演出市場,經濟也逐漸有了起色。

渠全明,男,漢族,1967年8月11日生,中專學歷。現任政協山西省臨縣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兼任呂梁市民間藝術團團長。
1980年7月至1992年,臨縣道情劇團演員;1984年,山西晉劇院學習;1986年,山西省戲曲學院學習;1993年,任臨縣道情劇團副團長;1994年,任臨縣道情劇團團長;1997年至2005年4月,任臨縣道情劇團團長兼任呂梁市民間藝術團團長;2005年4月至今,任政協臨縣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兼任呂梁市民間藝術團團長。

毛遂自薦 守護道情

渠全明,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招賢鎮人。因為生性聰明伶俐,所以13歲的他就被母親送往60公里外的縣城,到臨縣道情劇團培訓班學習臨縣道情戲和山西梆子,渠全明每天跟著老藝人們勤學苦練,幾年間就成為劇團的優秀演員。可是在社會的急劇變化中,好景不長,在舊體制下形成的很多頑疾,使臨縣道情也跟其他古老戲曲一樣逐漸勢微,陷入了低迷,生存十分艱難,劇團面臨著倒閉,劇種也面臨著消亡……
面對這樣的困境,1994年年僅27歲的他,毛遂自薦當了臨縣道情劇團的團長。
“臨縣道情”起源於道教音樂,清末民初發展到鼎盛時期,藝人輩出、班社林立,道情班社曾達100多個,道情之聲遍及城鎮鄉村。雖然如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臨縣道情依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渠全明上任團長之初,劇團破敗不堪,戲箱爛得出不了台,房屋陳舊破爛,劇團負債累累。眼看要過年了,可職工們還有4個月的工資沒發,人心渙散,許多人都不到團里上班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先借錢發了一部分工資以安定人心。在這種情況下,他帶領劇團恢復了一部分道情折子戲和晉劇,並通過關係向省晉劇院借了一些舊演出服,就這樣將就著正月初六順利出台演出。但是當時劇團已經元氣大傷,臨縣周邊的很多村鎮都不請劇團唱戲,他們只好廉價演出。1995年,劇團被迫遠赴內蒙古、陝西聯繫演出。當時,為了留住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渠全明向縣政府爭取了農轉非戶口指標,改建了職工住房,自建了集中供熱,大大改善了職工住宿條件,並帶領全團人馬奔波於鄉村窩鋪。他們風餐露宿,日曬雨淋,打地鋪,扛著行李捲走村串鄉,鄉村那些崎嶇的小路上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不僅演出道情,還唱晉劇,在為鄉親們送去歡笑的同時,飽嘗了各種艱辛。終於,在全體職工的艱苦奮鬥下,劇團穩定了演出市場,經濟也逐漸有了起色。
在上任的前幾年裡,憑著對黨、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和對文化事業執著追求的態度,憑著自己敢想敢做、勇於創新、堅持不懈的頑強拼搏精神,渠全明果斷地對臨縣道情劇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群策群力,加強劇團基礎實施建設,帶領全團人員艱苦奮鬥、務實創新,在幾年時間內把臨縣道情劇團建設成為一個集歌舞、曲藝、小品、道情戲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團體,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