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中山石積墨,層層深厚,富於質感和量感。散散落落的村舍、茅亭、安置妥帖,與雜樹蓊翳相掩映,清江不流,空山無人的意境躍然畫面。整個畫面“元氣淋漓嶂尤濕”,但給人的感覺不是激動奔放,不是盪氣迴腸,而是清幽靜寂、平淡蘊藉。畫中所形成的強烈的黑白反差,極得造化至深至靜之理。
作者簡介
龔賢(1618—1689年),一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遺 、柴丈人等,江蘇崑山人,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居南京清涼山,買畫課徒,生活清苦。性孤僻,與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其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於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作格法。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