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黃慎桃花源圖

清黃慎桃花源圖

《清黃慎桃花源圖》是清代黃慎的畫作,該畫作於清乾隆29年(1764年)作者時年77歲。其作書如畫、繪畫同書,當屬晚年精品。作者技法純熟、行筆迅疾,全用草書狂寫入畫。先以淡墨打底,再作粗筆揮灑。墨色濃妍處光彩煥發。渴筆疾走時骨力無窮。線條飄忽流暢、頓挫自然。

作品背景

清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清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內容乃據晉代陶淵明(365年~427年)文記《桃花源》之意繪製:開卷水天浩渺,煙籠沙洲。空中雲積層岩,絕壁蒼藤盤結。山麓碎石堆積成崗,延至奔溪沖折的山坳。洞口篷船空陳,艄公棄舟入洞。繼而豁然開朗,進入桃花仙界:只見斷岩亘空,桃林夾立。山谷幽深,水簾披掛。越過綿延起伏的山巒,于山角屏壁之後隱現桃源村落。村口札柵欄木門,有黃狗護院看守。村內環境幽雅,屋宇整潔,亭閣聳立,大道平坦。雞犬嗚跳嬉戲,幼童倚門張望。行人駐足寒暄,村民各司其事。婦女灑掃庭廚,牧童村外放牛。林後村舍相屬,村外阡陌縱橫。遠處石橋如虹,通向無垠野地。村口場基之上,部分村民紛涌而至,前來迎接不速之客~捕漁翁。作者通過讚頌的筆調對傳說中世外桃源美景進行理想化的描繪,從而寄託了自己不耐人間煙火、嚮往逃俗離垢的厭世情結。

圖後另紙附作者草書節錄《桃花源記》及作者自撰五言詩一段:“……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南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人從所憩,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取長絲,秩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亘鳴犬。俎豆猶古法,衣裳無以制,音孺縱行歌,班白觀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勵。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敝神界,涼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乾隆甲申冬月鎵,黃慎。”

此圖打破了傳統人物畫代代相承的鐵線、蘭葉、行雲流水等“十人描法”限制而汲取南寧梁楷闊筆寫意和明初漸派水墨人物草廊疾寫的技法,結合堅實的運筆根度和寫真基礎,完全從塑造客觀對象、具體特徵的需要上出發,靈活地運用各種描法及草書的筆意趣味,下筆或渺如鴻毛飄落,或重似泰山墜石,時而中鋒勾寫、精刻細劃,時而側筆拖掃、意到筆略。描繪人物則造型軒昂,體態準確詳寫神略寫貌、垂與意略寫形,達到神情兼備、談諧含蓄的境界。如此在技法上既超越了前輩梁楷過於簡逸的現實之感,也克服了浙派人物空疏草率的缺點,在氣音上則避免了“有其形音不生,得其氣位不穩”的畫工之弊;一掃文人雅士沖和溱遠、頹唐纖比的陋習,使中國人物畫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圖中岩石的畫法則有元代倪瓚橫折帶皴法而層次更顯豐富豪邁。寓清代袁江之骷髏皺而愈加凝鍊勁爽。樹法四面有枝,出於李成而極盡變化展姿,造型奇崛鬱勃,精神發越外拓。作為襯景的山水,虛實遠近安排有序、屋舍舟橋精工細寫,比例視賞合理,令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全圖氣息純樸鮮活,風格灑俊逸,線條粗簡活脫,時現枯筆飛白。色彩明麗潤澤,氣息純樸鮮活。仿佛一帖墨酣筆暢的抒情草書。體現了黃慎作為職業畫家,在造型的真實感上所具有超越其他同代畫家的成就,具有士氣而兼作家之氣。

作者簡介

黃慎(1687年1772年),初名盛,字恭壽,恭懋,躬懋、恭壽、菊壯,號癭瓢子,別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中國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書畫流傳較多,大多藏於國內各大博物館內。北京故宮藏有多幅,如《漱石捧硯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的《醉眠圖》冊頁、《伏生授經圖》軸,揚州博物館藏的《漁歸圖》等。

作品特點

黃慎擅草書,書法學“二王”,更得懷素筆意,從章草脫化而出。圖後所附草書,則一反傳統行章書法連綿牽引的線性筆意,其參張長史觀桃夫爭道之典故,以棲勁運筆用於繪畫之中,創意為激盪躍動的墨點。並引入抒情的畫意,改借畫家的法眼進行揮灑。復又發揮自己精湛的繪畫實力,將布置虛實,安排造景疏密的經驗融入到書法的篇章中去。用如錐劃沙、似折釵股的枯勁之筆,縱橫排闔 、頓錯翻飛、意屬筆斷,出神入化。忽而似魏晉鍾繇之章草的白雨跳珠,兔起鶻落,忽而若唐代懷素漫書之枯蔓盤空、鸞舞蛇驚。徐疾有序,張馳結合,導之泉注、頓之山安,亦書亦畫,節奏強烈,氣象雄偉、令人駭目。故紙面多呈乾枯、飛白和迅疾之跡,點畫紛披,散而有序,計白守黑,疏密相間,若疏景橫斜似蒼藤盤結,歇筆存於字型筆畫之中,具有“書中有畫、畫中有書”之趣。書畫同源是國中文人畫的靈魂,黃慎以勤奮的實踐身體力行,使傳統的詩書畫印得到了緊密的滲合,在清代中期藝壇上,樹立了一面光彩奪目的旗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